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征。
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
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
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
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征。
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
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
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边塞将领的宴会景象,诗人通过对当时环境和氛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军中生活的独特风情。
"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征。"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边塞安宁的背景,"虏"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而"尽平"则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无需再进行征战。这两句传达了一种和平与稳定的氛围。
"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 "幕下"通常指的是将领的大帐或军营,而"人无事"表明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人们已经没有了紧迫的任务需要完成。"军中政已成"则强调了军队内部秩序井然,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 这两句描写宴会上的语言交流和音乐演奏,"座参"指的是聚集的宾客,而"殊俗语"则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乐杂异方声"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音乐声音,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共存的图景。
"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 最后两句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增添了一丝温馨与浪漫之情。"醉里东楼月"形象地传达了宴会上人们在月光下的悠闲和愉悦,而"偏能照列卿"则可能是诗人对特定对象的深情凝视,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军中宴会的盛况,更蕴含着对和平、秩序与多元文化共存的赞美。
去程欲数莽难知,三日封州更作迟。
青嶂足稽天下士,锦囊今有峤南诗。
共登小阁春风里,回望中原夕霭时。
万本梅花为我寿,一杯相属未全痴。
君家麻源第三谷,我在镜湖分一曲。
平生梦亦不相接,忽然怀中泻珠玉。
诚斋老子主诗盟,片言许可天下服。
长歌为君定声价,赏音但须一夔足。
蹋泥过我君岂误,拱璧何至求凡目。
只愁明日遽来索,北窗连夜挑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