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这首诗名为《咏琴》,创作于唐代,由刘允济所撰。通过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古琴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
首句“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在传说中,龙门是仙人修炼之地,而“凤鸣”则象征着和谐与美妙的声音。这里的“昔在龙门侧”,可能暗指古代琴师在龙门旁演奏琴曲的情景,而“谁想凤鸣时”则表达了对过去那些美好声音的怀念。
接着,“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诗人通过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古代工匠精心雕琢乐器的情景。然而,即便是精美绝伦的乐器,如今也已失去了它本应有的和声(宫商),无法再次奏出动人的旋律。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也透露出一种对于时代变迁、艺术沦丧的哀伤。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这里,“巴人”指的是生活在巴蜀地区的人,他们可能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而“楚客”则是来自楚地的游子。通过这两句,诗人描绘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琴艺术的探索和表达,从而展现了中国古代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最后,“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诗人原本想要创作一曲雄伟激昂的乐章(高张引),但最终却变成了低沉哀伤的声音。这不仅是对琴曲创作过程中的转变,更深层次上,是对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艺术表达。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琴艺的回忆与现实的对比,抒发了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珍惜之情,以及面对无法挽留的美好时光所产生的哀伤。
朝登桐君山,下有澄江四绕流潺湲。
暮谒桐君祠,上有古木一望悬参差。
昔人采秀山之巅,桐荫未徙凌云仙。
琼浆石髓世不识,丹崖翠壑空年年。
越乡自古穷嘉丽,弭节停轺几留滞。
严陵濑静秋涨沈,香炉峰寒暝烟翳。
卢君挥斤宇内游,昨来奉使浔阳舟。
直蹑卢峰探奠服,又从瀑布挹飞流。
江山能使才华盛,况接朱绳与青镜。
登览何如司马雄,文章自是欧阳正。
君鸣玉佩上金銮,桐叶声销日已残。
钟鼎山林缘底事,不须回首忆江干。
寡诤谢书牍,怀仙抗晨旌。
怪石俨壁立,危峰类削成。
阳火伏未息,阴湖鉴以清。
下有干霄木,上有承露茎。
汉武建柏寝,秦皇慕蓬瀛。
惜哉无灵气,安得遂冲升。
轩后独不朽,鼎实垂鸿名。
柱史良地主,邀我钧天行。
黄金九奏发,白玉双童迎。
聊从避骢路,一展攀髯情。
烽火临瓜步,銮舆去石头。
蕃文来督府,降表送苏州。
杀戮神人哭,腥污郡邑愁。
依山成斗寨,保水得环洲。
国士推司马,戎韬冠列侯。
师从黄钺陈,计用白衣舟。
曹沫提刀日,田单伏锸秋。
春旗吴苑出,夜火越江浮。
作气须先鼓,争雄必上游。
军声天外落,地势掌中收。
征虏投壶暇,东山赌墅优。
莫轻言一战,上客有良谋。
匹马去燕南,易京大如砺。
五㢠春雪深,涞上孤城闭。
行行入飞狐,夕驾靡遑税。
融冰见晛流,老树陵寒霁。
啄鹊驯不惊,卧犬安无吠。
问客何方来,幽都近如沸。
出车日辚辚,戈矛接江裔。
此地幸无兵,山田随树艺。
且偷须臾閒,未敢谋卒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