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药难防病,逃吟转饵愁。
乱山参世变,懒迹愧天游。
稻色平交野,江光晚入楼。
化机谁刻凿,食息有沈浮。
习药难防病,逃吟转饵愁。
乱山参世变,懒迹愧天游。
稻色平交野,江光晚入楼。
化机谁刻凿,食息有沈浮。
这首诗《逃吟》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自然的向往。
首联“习药难防病,逃吟转饵愁”,开篇即道出了诗人面对生活的无奈与痛苦。他尝试通过药物来抵抗疾病,但效果有限,反而因逃避现实而陷入更深的忧虑之中。这里运用了“逃吟”这一意象,既指逃避现实的吟唱,也暗含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颔联“乱山参世变,懒迹愧天游”,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敏感与个人行为的反思。乱山象征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诗人仿佛置身其中,难以把握方向。而“懒迹愧天游”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逃避现实的自责与愧疚,他渴望与自然亲近,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
颈联“稻色平交野,江光晚入楼”,转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稻田与田野交织成一片金黄,江水在傍晚时分映照着楼宇,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这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美景,也是诗人内心寻求平静与和谐的象征。
尾联“化机谁刻凿,食息有沈浮”,最后两句提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问题。化机,即变化的规律或机制,诗人在这里询问,这些变化是如何形成的?是有人刻意安排还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同时,“食息有沈浮”则暗示了人生的起伏不定,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状态,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好奇与探索。
综上所述,《逃吟》一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感受、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
养痾属南夏,日夕偃茅衡。
足音良可喜,况我弟与甥。
清风敞閒馆,竹树蔼前楹。
一展亲爱欢,觞斝屡云倾。
高论文史间,或以政理并。
念子始服官,王事自有程。
启告岂惮烦,期不坠厥声。
简书有常畏,冒暑各言征。
虽非远别离,要使怆我情。
还归掩扉坐,华月林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