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渺湖水,在昔号名区。
江海此会同,波涛溢其馀。
风壤互推易,良田尽膏腴。
至今三吴地,遂为饶裕居。
虹桥犹在目,青山迥不殊。
欲访三高士,翩翩谁与俱。
洞庭渺湖水,在昔号名区。
江海此会同,波涛溢其馀。
风壤互推易,良田尽膏腴。
至今三吴地,遂为饶裕居。
虹桥犹在目,青山迥不殊。
欲访三高士,翩翩谁与俱。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畔的壮丽景色和人文风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思。
首句“洞庭渺湖水”以“渺”字形容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给人以深远辽阔之感。接着,“在昔号名区”点出洞庭湖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引人遐想往昔的繁华景象。
“江海此会同,波涛溢其馀”两句,将洞庭湖与江海相联,描绘出湖面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壮观画面。通过“溢”字,生动地表现了湖水的充沛与浩瀚。
“风壤互推易,良田尽膏腴”则转向对土地的描述,指出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原本的风土人情发生了变化,但肥沃的土地依然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体现了大自然的慷慨与生命力的顽强。
“至今三吴地,遂为饶裕居”进一步强调了这片土地的富饶与宜居性,暗示了这里的人们因自然而得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虹桥犹在目,青山迥不殊”描绘了眼前的景致,虹桥横跨湖面,青山环绕,景色依旧美丽如初,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与留恋。
最后,“欲访三高士,翩翩谁与俱”流露出诗人想要探访古代高士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寻求志同道合者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畔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茫茫。
苍苍。
青山绕、千顷波光。
新秋露风荷吹香。
悠飏心地翛然,生清凉。
古岸摇垂杨。
时有白鹭飞来双。
隐君如在,鹤与翱翔。
老仙何处,尚有流风未忘。
琴与君兮宫商。
酒与君兮杯觞。
清欢殊未央。
西山忽斜阳。
欲去且徜徉。
更将霜鬓临沧浪。
一介扣门,尺书在手。
不是长须馈鲤,乃知中夜忘牛。
拽把牵犁,能耕百亩。
披毛戴角,方得五春。
是何西山之饿夫,辄挽桃林之处士。
拽转鼻孔,不解一鸣。
剖破藩篱,已行十里。
莫走沩山旧话,重修雪窦新图。
解若疱丁,恐遭游刃。
邬如谢大,且自暖心。
见角便知,必有伶俐衲子。
幪头径取,更烦明正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