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从来学未纯,异时得失亦频频。
一官所买知多少,便议先生作圣人。
弟子从来学未纯,异时得失亦频频。
一官所买知多少,便议先生作圣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弟子学习态度和效果的一种担忧。诗中的"弟子从来学未纯",反映出弟子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有所不足,可能存在着懈怠或浅尝辄止的情况。紧接着的"异时得失亦频频"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仅是偶尔为之,更是经常出现。
诗人在后两句中通过对比,将弟子的学习态度与官员购物时的精明做比较,指出弟子对于知识的获取远不如买官者对于金钱的计算那样精准。这既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也透露出对于弟子不能全心投入学习的失望。
最后两句"一官所买知多少,便议先生作圣人"则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讽刺。官员通过购买手段获取职位,而人们却往往将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与学问相提并论,甚至将那些没有真正学问的人也誉为“圣人”。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不公,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学术和品德的重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弟子学习态度的批评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展现了诗人对于教育的严肃态度以及对于知识与道德的深刻理解。
新凉时节。怅秣陵潮远,鸣鸡天末。
蓼雨颦波,不尽闲愁相接。
断蝉岂为西风老,伴孤吟、一枝凄绝。
雁绳横写,夕阳明处,乱峰残缺。曾倚艇、春江烟阔。
想百尺朱楼,暮帘时戛。燕子身轻,何事不随花月。
乌衣玉尘风流在,尽年年、负他桃叶。
几时问渡,秦淮听数,旗亭歌阕。
匝地青山,掀天碧浪,总为栎园飞舞。
风日淡、画船锦缆,又疏雨、薄云夹路。
展奚囊、检点烟霞,相期待、红叶黄花未暮。
更鸿雁霜高,葭苇露冷,事事画图堪妒。
翻笑当年都是误。纵梓泽平泉,怎能千古。
天台好、半幅携来,蜀道难、一肩担过。
尽流传、沧桑无数。只云山形影,烟波风度。
任玉勒珠缨,麟符虎节,不向此中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