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失东隅可若何,桑榆未晚奈蹉跎。
越秦异视徒滋戾,文武同时要在和。
语记班荆图报复,军因伏莽误传讹。
分明功过君亲质,一死酬恩岂有他。
偶失东隅可若何,桑榆未晚奈蹉跎。
越秦异视徒滋戾,文武同时要在和。
语记班荆图报复,军因伏莽误传讹。
分明功过君亲质,一死酬恩岂有他。
这首诗《哀四忠(其三)》是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忠诚与牺牲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道德伦理的深刻思考。
首联“偶失东隅可若何,桑榆未晚奈蹉跎。”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将人生的得失比作日出日落,暗示了即使在晚年也应珍惜时光,避免空度光阴。这里的“东隅”和“桑榆”分别代表早晨和傍晚,象征人生的开始与结束,提醒人们要把握时间,不虚度年华。
颔联“越秦异视徒滋戾,文武同时要在和。”通过对比越王勾践与秦始皇的治国理念,指出过分的苛政或暴政只会加剧社会矛盾,强调了和谐治理的重要性。这里“越秦”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态度,“戾”则指代了冲突与不和,而“文武”则强调了政治治理中文治武功并重,和谐统一的原则。
颈联“语记班荆图报复,军因伏莽误传讹。”这一联引用了历史典故,通过“班荆”和“伏莽”的故事,反映了战争中的复杂情况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其中“报复”与“误传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战争中信息错误传播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尾联“分明功过君亲质,一死酬恩岂有他。”总结全诗,强调了个人的功过是非应当由君主和亲人来评判,表达了对忠诚与牺牲的崇高敬意。最后一句“一死酬恩岂有他”,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决心,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牺牲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还蕴含了对忠诚、牺牲与道德伦理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