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人·其三》
《和人·其三》全文
宋 / 李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庭前槐树绿阴阴,静听玄蝉尽日吟。

枕簟虚凉清梦境,了无俗物动禅心。

(0)
注释
庭前:庭院前面。
槐树:一种落叶乔木,夏季开花,有清香。
绿阴阴:形容树木茂盛,绿意浓郁。
玄蝉:黑色的蝉,古人常以此象征高洁。
尽日:整日,一整天。
枕簟:竹席或草席,夏日用以纳凉。
虚凉:清凉空寂。
清梦境:清静的梦境。
了无:完全没有。
俗物:世俗的事物,指尘世纷扰。
动禅心:扰乱禅心,使禅心不宁。
翻译
庭院前的槐树绿荫深深,静静地聆听整个白天的蝉鸣。
竹席清凉,梦境如水,没有世俗之物能扰乱我禅定的心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在庭院前的槐树下,绿荫如盖,诗人静静地聆听着蝉鸣声,仿佛能将时间凝固。夜晚枕上之时,心境清凉,如同进入了一个清净的梦境。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对禅意静修的追求。

槐树绿阴不仅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外在环境,也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安定。而“静听玄蝉尽日吟”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细致感受,以及时间流逝时的从容态度。

“枕簟虚凉清梦境,了无俗物动禅心”两句,则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里的“枕簟”,即枕上之意,暗示了一种放松与休憩的状态。而“了无俗物动禅心”则揭示了诗人对于世间纷争、物欲的超然,以及对禅定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淡泊明志、内心自在的生活态度。诗中所蕴含的意境清新脱俗,与世隔绝,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超然物外的心灵宁静。

作者介绍

李洪
朝代:明

猜你喜欢

祝英台近.赠吴郎韶仙.十二阕·其七并序

捉搦歌,垂手舞。行乐未须误。

冰宇蟾奁,幸只过三五。

生愁后夜栏杆,乱蛩落叶,剩一角、凄烟凉露。

待幽诉。一十二扇灯屏,千山万山阻。

株老红犀,心怯倩谁护。

碧桃倚向东风,还嫌命薄,又曾识、霜花苔苦。

(0)

风蝶令.和心水

浅黛初三月,轻烟第四楼。

杏华如雨飏帘钩、记得香边醉醒看梳头。

小凤双声曲,娇莺一串喉。旧欢如梦转关愁。

望断吴江千里暮潮流。

(0)

定海旅中杂述七章·其六

置酒城南楼,倏有东来风。

暄和疑早春,但无桃花红。

孤燕犹未归,侧影似余从。

僻地逢好时,我趣尔应同。

午阳悬至正,浩荡无不充。

鄙想绝外猜,未醉已融融。

况此樽中浆,具擅熙皞功。

(0)

夷人退还定海后纪诗四章寄呈王明府师丕显兼寄咸龄鹿泽长两观察舒司马恭受朱明府绪曾孙鹾尹廷璐·其一

抑遏斯民愁,七年罔或纾。

邻鄙各戒危,忍馁无逃墟。

坐视邱墓乡,子孙成夔魖。

怀刃入万榛,荒乱信何锄?

天心悔残虐,力欲存其馀。

驱置衽席安,似难少踌躇。

太和宣无形,积戾雄荡除。

疮痂虽脱身,元气削已虚。

嗟我久赁舂,颇复思室庐。

在唇既完好,有齿当保储。

海风迢递来,眷我墙根樗。

庶几东门林,得止歌鶢鶋。

(0)

寄家塾诸生五章·其二

贱子厌离别,故人思故欢。

梦吾江上屋,过枕有流湍。

风已催潮至,期难借酒宽。

竹阴灯酽碧,还尔鬓华看。

(0)

客小若山顾氏庄杂诗七章遣闷·其六

壑路无东西,量晷得其向。

穿林俯平畴,身已万仞上。

绝涧愁未通,一峰复来傍。

下峪云有龙,垂云为之障。

愿借太虚心,力为积愁荡。

神楼不在天,五丁亦能创。

(0)
诗词分类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诗人
王仁裕 商景兰 沈德潜 富弼 任昉 谢惠连 王湾 卢延让 贾至 张继 卢象 武三思 郑成功 徐有贞 萧颖士 丘迟 赵执信 卢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