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如虬龙来,渴饮金渊水。
水竭欲飞去,骧首振鳞尾。
壮哉老头陀,奋迅咄使止。
左手揽其角,右手持其耳。
压以大兰若,宛转不得起。
跏趺盘石上,颐指役万鬼。
至今五百载,金碧半天倚。
檀施走两川,浇钵日万指。
我来过其下,柴车为一柅。
周览三叹息,仰止百拜跪。
凭高抚浩荡,霜天净无滓。
幽怀散百虑,老眼卷千里。
因知大力量,建立乃如此。
德大无小试,器薄戒远使。
不闻力扛鼎,但见橛撼蚁。
感彼上人者,不觉泪盈眦。
山如虬龙来,渴饮金渊水。
水竭欲飞去,骧首振鳞尾。
壮哉老头陀,奋迅咄使止。
左手揽其角,右手持其耳。
压以大兰若,宛转不得起。
跏趺盘石上,颐指役万鬼。
至今五百载,金碧半天倚。
檀施走两川,浇钵日万指。
我来过其下,柴车为一柅。
周览三叹息,仰止百拜跪。
凭高抚浩荡,霜天净无滓。
幽怀散百虑,老眼卷千里。
因知大力量,建立乃如此。
德大无小试,器薄戒远使。
不闻力扛鼎,但见橛撼蚁。
感彼上人者,不觉泪盈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山中修行的壮丽画面。开篇“山如虬龙来,渴饮金渊水”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山势蜿蜒曲折,如同巨龙一般,似乎在吞吐着山间的清泉。接下来的“水竭欲飞去,骧首振鳞尾”则继续这个比喻,水如欲飞天而去,与龙头摇动鳞片相呼应。
诗人随后转向描写老僧的英勇与神通:“壮哉老头陀,奋迅咄使止。左手揽其角,右手持其耳。”这里的“老头陀”指的是一位修行多年的高僧,他以超人的力量压制着某种力量或妖魔,而这种神通力展示了他的不凡。
紧接着,“压以大兰若,宛转不得起。跏趺盘石上,颐指役万鬼。”则进一步描绘老僧的法力,他坐在石头上,用脚背压着某种力量,使其无法动弹,而他手指间又似乎在控制着无数的鬼魂。
“至今五百载,金碧半天倚。檀施走两川,浇钵日万指。”这几句表明了这个场景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如仙境一般的美丽与宁静,而老僧的修行也如同溪流般不断地滋润着大地。
“我来过其下,柴车为一柅。周览三叹息,仰止百拜跪。”诗人在描述自己在这个高僧修行之处经过时的情景,他仿佛被眼前的壮观所震撼,不禁多次叹息和膜拜。
“凭高抚浩荡,霜天净无滓。幽怀散百虑,老眼卷千里。”这几句则是诗人在仰望山峰时的心境,他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纯洁与广阔,以及老僧那种超然物外的修为。
最后,“因知大力量,建立乃如此。德大无小试,器薄戒远使。不闻力扛鼎,但见橛撼蚁。”诗人由此领悟到了真正的伟大力量,它不在于表面的强弱,而是在于内心的坚定与修为。而“不闻力扛鼎,但见橛撼蚁”则是对这种力量的一种比喻,强调了内在德性的重要性。
结尾,“感彼上人者,不觉泪盈眦。”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这位高僧的崇敬之情,甚至不自觉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采药游名山,恐是韩伯休。
款段下泽车,久师马少游。
两公学真隐,异世今同流。
遇害能鸣雁,多猜不下鸥。
何如脱羁絷,寻壑与经丘。
人生亦误计,独醒无匹俦。
天地本虚静,万物自应酬。
阴阳驱意气,定能相胜否。
况复漆室女,浪为鲁国忧。
真妄两非是,湛然一无求。
月宫同岁取丹枝,次第飞翔侍玉墀。
出职未吟红药树,转官新入白云司。
使权繁重虽无暇,曹局清闲合赋诗。
不似谪官淮水上,鬓毛衰飒咏江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