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火连宵放,楼船蔽海来。
江鲸常跋扈,风鹤误疑猜。
大将登坛戏,流民载道哀。
惊弓禽易坠,何况劫馀灰。
电火连宵放,楼船蔽海来。
江鲸常跋扈,风鹤误疑猜。
大将登坛戏,流民载道哀。
惊弓禽易坠,何况劫馀灰。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背景下的一幅紧张画面。首句“电火连宵放”,以“电火”象征战争的激烈与频繁,夜晚如同白昼,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持续与残酷。接着“楼船蔽海来”,进一步渲染出战争规模之大,船只如云,浩浩荡荡,仿佛整个海洋都被战舰覆盖,预示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到来。
“江鲸常跋扈”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江中的巨兽比作肆虐的敌人,生动地描绘出敌军的凶猛和不可一世,同时也暗示了战争对和平生活的破坏。紧接着“风鹤误疑猜”,则通过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如风声鹤唳,暗示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惶恐不安,以及对未知的恐惧和猜测。
“大将登坛戏”一句,讽刺了战争中某些将领的轻率行为,可能是指他们不计后果的冒险或不当指挥,导致局势更加混乱。而“流民载道哀”则直接描绘了战争带来的巨大人口流动和民众的苦难,道路两旁都是逃难的百姓,哀鸿遍野,表现了战争对平民生活的严重摧残。
最后,“惊弓禽易坠,何况劫馀灰”两句,运用了“惊弓之鸟”的典故,形象地表达了在经历了战争的灾难后,人们即使面对看似微小的威胁也会感到极度恐慌,难以自保。同时,也暗喻了战争后的废墟景象,如同被战火焚烧后的灰烬,一片荒凉,强调了战争对社会和人民的毁灭性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细腻描绘,深刻揭示了战争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五岳之丈人,西望青瞢瞢。
云开露崖峤,百里见石棱。
龙溪盘中峰,上有莲华僧。
绝顶小兰若,四时岚气凝。
身同云虚无,心与溪清澄。
诵戒龙每听,赋诗人则称。
杉风吹袈裟,石壁悬孤灯。
久欲谢微禄,誓将归大乘。
愿闻开士说,庶以心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