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老欲尽,春蚕已就眠。
那能不作茧,丝子自缠绵。
桑叶老欲尽,春蚕已就眠。
那能不作茧,丝子自缠绵。
这首诗描绘了春蚕结茧的场景,充满了自然界的生动与生命力。诗人以“桑叶老欲尽,春蚕已就眠”开篇,巧妙地运用了“老”与“眠”两个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桑叶逐渐枯萎、春蚕即将进入休眠状态的景象,还隐喻了生命的循环与交替。接着,“那能不作茧,丝子自缠绵”,则进一步揭示了春蚕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辛勤工作——结茧产丝,这一过程虽艰辛却充满意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奉献。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界中一个微小而重要的生命过程,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即使生命即将终结,也要尽力为后世留下宝贵的东西,如同春蚕结茧,将生命的价值转化为永恒的丝线。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单纯描述自然现象的范畴,成为了一曲对生命意义的颂歌。
脱略看时辈,诸君等发蒙。
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鹏入迁臣舍,乌号厌世弓。
平生有嘉树,犹起九原风。
高节亭边竹已空,山矾独自倚春风。
二三名士开颜笑,把断花光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