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道方否,人才散于野。
遭时乃云合,岂有平生雅?
英雄造世宙,其才自天假。
书或仅上口,名或不能写。
古来真英雄,屈指几儒者?
文人习目论,动叹人才寡。
我自不英雄,奈何责天下!
天地道方否,人才散于野。
遭时乃云合,岂有平生雅?
英雄造世宙,其才自天假。
书或仅上口,名或不能写。
古来真英雄,屈指几儒者?
文人习目论,动叹人才寡。
我自不英雄,奈何责天下!
这首诗以天地为背景,探讨了时代变迁与人才分布的关系。首句“天地道方否”暗示了世道的动荡不定,而“人才散于野”则描绘了人才在乱世中流离失所的情景。接下来,“遭时乃云合”表达了人才在特定时期会聚集起来,形成力量,但又强调了这种聚集并非出于个人的平生追求。
诗人进一步指出,真正的英雄并非都出自书香门第,有的才能是天赋异禀,如“英雄造世宙,其才自天假”。然而,这些英雄可能文化水平并不高,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无法书写,这与传统的儒家学者形象形成对比。“古来真英雄,屈指几儒者?”这一问句质疑了历史上被尊为英雄的人物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儒者。
最后,诗人批评了世人轻易感叹人才稀缺,他自己虽然不是英雄,却也对社会的期待感到无奈,“文人习目论,动叹人才寡。我自不英雄,奈何责天下!”他揭示了社会对于英雄的过高期待和对普通人才的忽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揭示了时代的复杂性以及对英雄定义的多元性,表达了对人才流失和评价标准的深沉感慨。
七日新秋,还又记、生申初度。
清梦到、小桥流水,翔蓬深处。
去岁滦京犹望远,今年谈宴知谁与。
想荷翻、翠盖饱凉飔,时掀舞。何时吸,惊盘露。
何必颂,长明炬。更何须伊召,何须巢许。
但有金丹消息在,待将铜狄摩挲去。
尽西湖、山水四时佳,宜晴雨。
露团渐冷,又今年、孤负中秋明月。
谁念江干、憔悴我,梦断芙蓉城阙。
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
行人何处,也应珠泪凝睫。
常记楼上歌声,一尊酒尽,默默无言别。
恨杀鸳鸯滩下水,不寄题诗红叶。
聚泪鲛绡,画眉螺黛,总在归时节。
百年心事,等闲休向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