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回波乐·其八》
《回波乐·其八》全文
唐 / 王梵志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隐去来,寻空有,空有毕竟两无名,二境安心欲何守?

不长不短鉴空心,若见空心还是有。

空有俱遣法无依,智者融心自安偶。

隐去来,勿浪波波走。

(0)
鉴赏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回波乐(其八)》。诗中探讨了“空”与“有”的概念,以及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遇到的困惑。

首先,诗人提出“隐去来,寻空有”,意味着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找“空”与“有”的本质。接着,“空有毕竟两无名”一句,表明“空”与“有”这两个概念本身并无固定的意义,它们是相对的,相互依存而又独立存在。

“二境安心欲何守?”则表达了内心的疑惑:在面对“空”与“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时,心灵应该如何安放,又该以何种态度去接纳它们?

“不长不短鉴空心,若见空心还是有。”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对“空”的理解。诗人认为,真正的“空”并非完全的无,而是在不偏不倚的状态下,对内心进行审视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到“空”的真谛。然而,即便如此,这种理解仍然可能陷入“有”的陷阱,因为任何思考或认知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空有俱遣法无依,智者融心自安偶。”这两句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超越“空”与“有”的对立,将二者融合为一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智慧之人能够放下对“空”与“有”的执着,让心自然地融入宇宙万物之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最后,“隐去来,勿浪波波走。”诗人再次提醒读者,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不应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而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不断探索,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探讨“空”与“有”的概念,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体现了王梵志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作者介绍
王梵志

王梵志
朝代:唐   籍贯:卫州黎阳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阻风泊慈湖夹焚香默祷有长鱼跃波而江豚出没舟人大惊抵暮风便因命解舟乘月泛禁江一夕至金陵盖数百里作二绝以纪其事·其一

江豚出没白波中,十丈神鱼跃晚空。

知是阳侯怜我拙,故教来助一帆风。

(0)

偶题二首·其二

退之呵佛乃知佛,王莽崇儒岂信儒。

救弊自须烦诋毁,即真安用假诗书。

(0)

次韵畴老赠丹霞三篇并寄丹霞以代简书·其一送次丹霞归瑞光岩韵

太虚元湛寂,妙用起云雷。

若解明如镜,何须冷似灰。

(0)

春词二十首·其四

萧萧槛外翠琅玕,瘦节疏枝特地寒。

谁谓幽居太寥闲,此君长此结清欢。

(0)

灵隐宫

我昔曾游飞来峰,白猿昼挂峰上松。

晔然灵光如彩虹,钟磬自响金仙宫。

宦游漂泊西复东,虽欲再到无由从。

帝居钧天陋瀛蓬,螭坳载笔侍重瞳。

逆鳞聊试摩神龙,谪堕剑浦山重重。

征鞍来此寻旧踪,恍如梦落烟霞中。

朱楼宝殿飞玲珑,寒泉幽石欣相逢。

门前池馆虚含风,一洗尘虑清心胸。

明朝南去随征鸿,惆怅胜游回首空。

(0)

止斋即事

居与仙岩邻,未悉仙岩路。

片棹偶相及,山僧频礼数。

指点觅馀迹,行行道其故。

是为梅雨潭,排空成瀑布。

常生六月寒,輶轩每相顾。

嗟哉往来者,宁不忝尸素。

(0)
诗词分类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诗人
联元 刘皂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费密 刘苍 陈少白 董笃行 李吉甫 金地藏 文秀 魏良臣 柳开 李充 章良能 李亨 陈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