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去来,寻空有,空有毕竟两无名,二境安心欲何守?
不长不短鉴空心,若见空心还是有。
空有俱遣法无依,智者融心自安偶。
隐去来,勿浪波波走。
隐去来,寻空有,空有毕竟两无名,二境安心欲何守?
不长不短鉴空心,若见空心还是有。
空有俱遣法无依,智者融心自安偶。
隐去来,勿浪波波走。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回波乐(其八)》。诗中探讨了“空”与“有”的概念,以及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遇到的困惑。
首先,诗人提出“隐去来,寻空有”,意味着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找“空”与“有”的本质。接着,“空有毕竟两无名”一句,表明“空”与“有”这两个概念本身并无固定的意义,它们是相对的,相互依存而又独立存在。
“二境安心欲何守?”则表达了内心的疑惑:在面对“空”与“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时,心灵应该如何安放,又该以何种态度去接纳它们?
“不长不短鉴空心,若见空心还是有。”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对“空”的理解。诗人认为,真正的“空”并非完全的无,而是在不偏不倚的状态下,对内心进行审视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到“空”的真谛。然而,即便如此,这种理解仍然可能陷入“有”的陷阱,因为任何思考或认知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空有俱遣法无依,智者融心自安偶。”这两句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超越“空”与“有”的对立,将二者融合为一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智慧之人能够放下对“空”与“有”的执着,让心自然地融入宇宙万物之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最后,“隐去来,勿浪波波走。”诗人再次提醒读者,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不应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而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不断探索,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探讨“空”与“有”的概念,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体现了王梵志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我昔曾游飞来峰,白猿昼挂峰上松。
晔然灵光如彩虹,钟磬自响金仙宫。
宦游漂泊西复东,虽欲再到无由从。
帝居钧天陋瀛蓬,螭坳载笔侍重瞳。
逆鳞聊试摩神龙,谪堕剑浦山重重。
征鞍来此寻旧踪,恍如梦落烟霞中。
朱楼宝殿飞玲珑,寒泉幽石欣相逢。
门前池馆虚含风,一洗尘虑清心胸。
明朝南去随征鸿,惆怅胜游回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