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貌淩寒玉,朝来拜拾遗。
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
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清貌淩寒玉,朝来拜拾遗。
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
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作品,名为《送崔拾遗赴阙》。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以精美的语言表达了对朋友离别时的不舍和期许。
"清貌淩寒玉,朝来拜"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清冷如玉、气质高洁之人的形象,早晨拜访,这样的开篇已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境。"拾遗" 指的是崔拾遗,诗中的主人公,他即将踏上一段新的旅程。
"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 这两句表明了主人公的使命是传达皇帝的命令,而这份使命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主人的情谊。诗人通过这样的叙述,不仅展示了崔拾遗肩负的重任,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 这两句描写的是主人公即将踏上的旅途,以及他独自一人在寒冷的风霜中行走的情景。"剑佩"象征着使者的身份和地位,而"班日"则是时间的划分,这里强调了他的离别和孤独。
"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最后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对崔拾遗的赞赏和期望。"名高"指的是崔拾遗的声誉和才华,而"住不得"则暗示了他的才能无法在此处得到施展,必须到更宽广的天地中去实现。而"非与九霄期"则是诗人对朋友的最高祝愿,希望他能够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外貌、使命、离别以及未来的美好祝愿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远的期许,是一首送别之作中的佳篇。
尔貌庸,尔体腴。尔识暗,尔性拘。
一生爱画图,十载事岩区。
烽火忽迷途,避地若惊凫。
客中有所需,朝朝笔端濡。
患难人情殊,丹青滥于竽。
远游遁迹纷踟蹰,茅堂芦壁屡徒居。
忽闻江乡复一隅,适园无羔草木舒。
胡为乎袖手独立犹守愚,岂缘年届爱莲惮驰驱。
抑惧憧憧冠盖竞相趋,惟望游氛行息归旧庐。
无声胜有声,往还酬酢多欢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