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生在咸通里,事佛为儒趣尽高。
我性已甘披祖衲,君心犹待脱蓝袍。
霜髭晓几临铜镜,雪鬓寒疏落剃刀。
出世朝天俱未得,不妨还往有风骚。
同年生在咸通里,事佛为儒趣尽高。
我性已甘披祖衲,君心犹待脱蓝袍。
霜髭晓几临铜镜,雪鬓寒疏落剃刀。
出世朝天俱未得,不妨还往有风骚。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朋友在精神追求上的差异和对未来的期待。"同年生在咸通里,事佛为儒趣尽高"表明两人出生在同一时期,都致力于精神层面的探索,其中一人沉迷于佛法,另一人则专注于儒家学说,都各自追求到了极高的境界。"我性已甘披祖衲,君心犹待脱蓝袍"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已经乐于接受并遵循古人的教导和智慧,而朋友的心中仍然保留着世俗的牵挂,尚未完全超脱。
接下来的两句"霜髭晓几临铜镜,雪鬓寒疏落剃刀"通过对比白发和剃刀,生动地描绘了时间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意境。诗人在清晨面对着铜镜,看到了自己因岁月而渐渐变白的胡须,同时听到外面传来了剃头人的声音,这种场景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最后两句"出世朝天俱未得,不妨还往有风骚"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与精神追求之间矛盾的体认。尽管尚未完全脱离尘世,也没有达到心灵的至高境界,但他并不以为此生无望,认为仍然可以追寻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深刻,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于生活与信仰之间关系的思考。
一枝新白破长林,定想霜毫落有神。
䠥?若予将底用,犹堪卧护北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