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覆却饭篮,才识和尚一面。
若许七日来寻,鬼窟捉鬼难骗。
土地覆却饭篮,才识和尚一面。
若许七日来寻,鬼窟捉鬼难骗。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萱所作的《长寿庵写经示众十五举(其九)》中的一节。通过这节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过程的独到见解。
“土地覆却饭篮”,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追求精神生活时,物质生活的简单与朴素。土地覆盖着饭篮,意味着修行者不为物质所累,心无旁骛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理。这里体现了佛教中“舍离”和“放下”的思想,即去除对物质的执着,以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自由。
“才识和尚一面”,则表达了初遇佛法时的震撼与觉醒。初次接触佛法,就像是遇到了一位智慧的导师,引领着修行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这一句强调了佛法对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初次接触佛法时的深刻印象。
“若许七日来寻”,这里使用了“七日”这一数字,可能象征着修行过程中的耐心与坚持。在佛教中,“七”常被看作是一个完整周期的象征,意味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与努力,人们可以逐渐接近真理,实现自我超越。
“鬼窟捉鬼难骗”,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修行过程中的挑战比作“捉鬼”。在鬼窟中捉鬼,意味着在复杂的内心世界中寻找并克服各种烦恼与障碍。这里的“鬼”可以理解为内心的欲望、恐惧或错误观念,而“捉鬼难骗”则强调了修行过程中需要诚实面对自己,勇于克服内心的障碍,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成长与净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修行的真谛: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世界中,通过舍弃外在的束缚,深入内心,克服内心的障碍,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草香竹暗巫山曙。记宸游、空凝伫。
疏疏雨自何来,霭霭云无处所。
此日登台,当年荐枕,闻道佳期在朝暮。
怎想像梦里、姚姬不管,深宫细腰苦。
侍臣宋玉偏能赋。动淫思、牵愁绪。
岂知惆怅中宵,赢得悲哀万古。
浪说神人,鸣鸾易返,又逢薄怒。
今但有、杜宇啼红,花落高唐路。
鬻畚吹篪,余岂能为,惟耕是依。
冀薄田多黍,兼供酿酒,穷冬有禦,岂叹无衣。
何意秋来,西风一夜,釜底孤城众壑归。
茅檐下,惊鱼游花径,浪皱蓬扉。稻粱十斛都稀。
任饱饭、侏儒笑朔饥。
更每思亲友,皆贫且病,谁言糠覈,可食而肥。
欲就天涯,故人禄厚,怅望千山又落晖。
凌空去,问卢耽何术,有翮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