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负剑屡登堂,二老谈经听座旁。
岁谶龙蛇同洒泪,墓园松柏几经霜。
蛛尘依旧元亭寂,丝竹无闻鲁国荒。
不见小同传郑学,清明时节总凄凉。
儿时负剑屡登堂,二老谈经听座旁。
岁谶龙蛇同洒泪,墓园松柏几经霜。
蛛尘依旧元亭寂,丝竹无闻鲁国荒。
不见小同传郑学,清明时节总凄凉。
这首诗描绘了对已故先贤的追思与怀念之情,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深深的哀愁。首联“儿时负剑屡登堂,二老谈经听座旁”以回忆的方式,勾勒出儿时跟随长辈学习的场景,既有少年时代的纯真与好奇,也蕴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先辈智慧的敬仰。
颔联“岁谶龙蛇同洒泪,墓园松柏几经霜”则转向对逝去先贤的悼念。这里运用了“岁谶”这一古代占卜术语,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命运的不可预知,同时“龙蛇”借指先贤的智慧与影响力,与“洒泪”相呼应,表达了对先贤的深切哀悼。而“墓园松柏几经霜”,则通过自然界的更迭,暗示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象征着先贤精神的不朽。
颈联“蛛尘依旧元亭寂,丝竹无闻鲁国荒”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哀伤的情绪。通过“蛛尘”、“元亭”、“丝竹”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荒凉的氛围,仿佛先贤的故居已经远离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寂静与孤独。这里的“鲁国”可能是指儒家文化的核心区域,暗含了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感慨。
尾联“不见小同传郑学,清明时节总凄凉”则是全诗情感的集中体现。通过“不见小同传郑学”的遗憾,表达了对先贤学问传承中断的忧虑,以及对清明时节祭扫先人时所感受到的普遍凄凉情绪的共鸣。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和对传统文化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文化的热爱与忧思。
仙遗衣化罗浮蝶,蝶化山蚕复作衣。
栩栩未离庄叟梦,丝丝还上玉人机。
质无绮丽宜于隐,生有文章不愧飞。
多谢良朋远相寄,东方蝉蜕亦依希。
曹家老瞒狡而武,百万戈矛下荆土。
赘阉小丑夷群雄,当时意气无江东。
江东少年剑斫案,驱风走火乌林岸。
北船烟烬西蜀都,吴王宫殿飞赤乌。
谁为此谋葛与周,两郎年几二十头。
雄图已矣勿谁道,赤壁舟中人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