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望樵山巅,暮止樵山麓。
路回苍蔼深,天外散鸣玉。
谷口绚秋霞,半是经霜簌。
坐此清冷中,顾见毛发绿。
峭壁有奇文,目瞑不敢读。
此意无人知,藜床了心曲。
朝望樵山巅,暮止樵山麓。
路回苍蔼深,天外散鸣玉。
谷口绚秋霞,半是经霜簌。
坐此清冷中,顾见毛发绿。
峭壁有奇文,目瞑不敢读。
此意无人知,藜床了心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西樵山的朝夕探访,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间的自然美景与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句“朝望樵山巅”,诗人清晨时分,仰望西樵山的山顶,预示着对山的向往与探索。接着“暮止樵山麓”,傍晚时分,他停留在山脚,暗示了对山的深入探索与停留。这两句通过时间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山的全方位体验。
“路回苍蔼深,天外散鸣玉”描绘了山路曲折,云雾缭绕的景象,以及远处天边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这里的“鸣玉”可能是指鸟鸣或溪水声,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
“谷口绚秋霞,半是经霜簌”则将视角转向山谷,秋天的晚霞在山谷口绚烂绽放,而“经霜簌”可能指的是被霜打过的树叶,既表现了季节的更替,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坚韧与美丽。
“坐此清冷中,顾见毛发绿”写出了诗人坐在清冷之地,却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毛发似乎都因这生命力而显得更加青绿,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峭壁有奇文,目瞑不敢读”描述了诗人面对峭壁上的奇异文字,虽然眼睛闭上,但心中却仿佛能感受到文字的奥秘与力量,体现了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欲望。
最后,“此意无人知,藜床了心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独白,认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只有自己能够真正体会,就像躺在简陋的藜床之上,内心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内心世界的探索,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自然与自我理解的深刻思考。
寝门不再省晨安,睽隔伤怀阅暑寒。
思慕情殷劳梦寐,几筵频展痛汍澜。
岁时每怆推迁易,恩德难忘覆载宽。
付托独深羞浅薄,命提莫望益悲酸。
天心此日犹能复,圣范无时更奉欢。
瞻对御容风木惨,何禁哀涕欲摧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