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分灾者赈,五分格于例。
新正命加赈,五分极贫逮。
然其次贫者,尚未被予惠。
三月况期满,四月何为继。
用是再沛恩,普加一月暨。
五分极次贫,均沾俾无异。
廉知课科法,五分缓徵税。
四分不成灾,仍有输将事。
畿辅连岁歉,民有日穷势。
岂宜亟催呼,重为吾民累。
勘不成灾者,概与缓徵既。
更虑东作候,籽种犹艰致。
贷予毋误耕,庶可有收企。
凡此示大端,推行在群吏。
相与善补苴,敬待西成赐。
六分灾者赈,五分格于例。
新正命加赈,五分极贫逮。
然其次贫者,尚未被予惠。
三月况期满,四月何为继。
用是再沛恩,普加一月暨。
五分极次贫,均沾俾无异。
廉知课科法,五分缓徵税。
四分不成灾,仍有输将事。
畿辅连岁歉,民有日穷势。
岂宜亟催呼,重为吾民累。
勘不成灾者,概与缓徵既。
更虑东作候,籽种犹艰致。
贷予毋误耕,庶可有收企。
凡此示大端,推行在群吏。
相与善补苴,敬待西成赐。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主题为赈灾与赋税政策。乾隆皇帝在诗中表达了对灾民的关怀,强调了对不同贫困程度的灾民实施不同层次的救助,确保援助公平且广泛。同时,他也关注到了赋税问题,提出在灾害地区缓征赋税以减轻民众负担。
诗中提到的“六分灾者赈,五分格于例”,意味着对于严重的灾情,政府会提供六分之一的救济;而对于较轻的灾情,则按照固定的规则给予五分之一的救济。这体现了政府对灾情的分级应对策略,旨在精准救助需要帮助的人群。
接着,乾隆皇帝进一步阐述了救助措施的细致化,包括对“次贫者”、“三月期满后”的持续援助,以及对“极次贫”群体的普遍救助,确保援助不偏不倚。他还特别关注到赋税问题,提出在灾区实行缓征政策,减轻民众的经济压力。
在考虑到农业生产时,乾隆皇帝强调了种子的重要性,希望政府能够及时提供贷款,避免延误春耕,从而保障粮食的收成。最后,他呼吁各级官员共同执行这些政策,并期待秋收时能有所收获。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乾隆皇帝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救灾政策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其作为君主的责任感和对国家治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