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重过石桥行,松下清流载濯缨。
洞隔烟霞知地远,坛连仙佛信天成。
人如云意俱闲适,山带霜容似瘦生。
步出亭皋便归去,它时林壑又寒盟。
十年重过石桥行,松下清流载濯缨。
洞隔烟霞知地远,坛连仙佛信天成。
人如云意俱闲适,山带霜容似瘦生。
步出亭皋便归去,它时林壑又寒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重返石桥行的场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开篇“十年重过石桥行”表明时光流转,不经意间又回到了曾经走过的地方,而“松下清流载濯缨”则将读者带入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清澈的溪水在松树下潺潺流过,溪水中或许有着绊住的马缰,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洞隔烟霞知地远”透露出诗人对远方山谷的向往,以及通过自然景观感知到的空间距离。紧接着,“坛连仙佛信天成”则是对神圣之所在——寺庙的描写,这里不仅展示了建筑物的壮丽,也传递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信仰。
“人如云意俱闲适”表达了诗人观察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们仿佛云朵一样悠然自得。接着,“山带霜容似瘦生”则描绘了秋天山峦被白霜覆盖,显得格外清瘦,呈现出一种季节更迭、物是人非的感慨。
最后,“步出亭皋便归去,它时林壑又寒盟”表达了诗人在游览之后选择离开的情景,以及对未来的某种承诺或期许。这里的“它时”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林壑又寒盟”则可能暗示着自然界即将进入更冷的季节,或者是对未来重游之约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惊风落春昼,塌然发长叹。
夫岂为所私,天地储精难。
流赋亦能几,至宝轻摧残。
吴娃擅殊态,野鹤旋高寒。
如何晋代风,欲向虞廷安。
秉心日不足,纵步入崄艰。
雌黄重暧昧,归流实无端。
所以君子儒,砥砺不少刊。
天工谅疏宥,自濯犹足看。
南山有周处,名迹昭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