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源初滥觞,其末千万里。
婆娑数亩阴,岁月拱把尔。
士之于为学,岂得独异彼。
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
平生养源斋,曾诗与王记。
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
向来之滔滔,今乃见涯涘。
木殖岁云秋,实落材则美。
红源初滥觞,其末千万里。
婆娑数亩阴,岁月拱把尔。
士之于为学,岂得独异彼。
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
平生养源斋,曾诗与王记。
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
向来之滔滔,今乃见涯涘。
木殖岁云秋,实落材则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养源斋》,通过对养源斋的描绘,诗人寓言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首句“红源初滥觞,其末千万里”以源头比喻学问的初始,意指知识的积累从点滴开始,逐渐壮大。接下来的“婆娑数亩阴,岁月拱把尔”形象地描述了知识如树木般慢慢生长,经年累月才能形成深厚的根基。
诗人进一步将个人求学比作筑台,“士之于为学,岂得独异彼。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强调无论是谁,学问的成就都是由点滴积累而成,即使是高大的学问大厦,也是由一筐筐泥土垒起的。
“平生养源斋,曾诗与王记”提及诗人自己的书房,以及与友人王氏的交流,体现了学术研究中的互动和传承。然而,“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朋友去世的感慨,暗示自己已年事渐高。
最后两句“向来之滔滔,今乃见涯涘。木殖岁云秋,实落材则美”总结了诗人的感悟,过去看似无尽的知识海洋如今有了边际,就像树木到了秋天果实累累,意味着学问的成熟和收获。整首诗寓教于乐,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积累和人生阶段的认识。
高楼隔金阊,乃瞰横塘水。
画栋切云浮,雕题翼风起。
旷望临大荒,川原敞千里。
洞庭七十峰,罗列窗户里。
矧兹灵岩近,松桧森可指。
美人楼中居,懒慢谢冠履。
轻举希灵仙,高卧儗豪士。
支颐对青苍,傲然薄城市。
林烟润琴丝,湖月漾书几。
举酒歌慨慷,神游荡无涘。
玄晖傥可作,讵羡郡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