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
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
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
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
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
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
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这首诗是张协在魏晋时期创作的《杂诗十首》中的第五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风气和个人价值追求的深刻反思。
诗的前四句“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描绘了诗人过去为了适应环境,穿着章甫(一种礼服)前往遥远的南方地区,进入了一片未知的荒野,与当地土著居民同化。这里通过服饰的变化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象征着诗人对不同文化的接纳与适应。
接下来的四句“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则揭示了诗人对于自身价值的困惑。他感叹自己辛劳一生积累的财富和知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似乎毫无用处,甚至被他人嘲笑。这里通过比喻(瓴甋与玙璠、鱼目与明月),形象地展现了社会评价标准的不公和个体价值的失落。
后四句“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提到郢中之歌,意指高雅的艺术或文化,但在这流俗的社会中,却无人能欣赏或理解,使得真正的价值难以得到认同。同时,诗人也借“阳春无和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即在众多“巴人”(泛指普通大众)中,没有能够与之共鸣的人,暗示了社会普遍的庸俗和缺乏真正审美能力的现象。
最后,“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总结了诗人的感慨,指出社会风气的混乱和人们对真正价值的忽视,而这种现象又有谁能洞察并加以改变呢?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深刻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人在其中的挣扎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