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颓墙下,周宣石鼓眠。
苔分敲火迹,雨洗篆蜗涎。
野老偷为臼,居人打卖钱。
有形终亦尽,流落谩堪怜。
孔庙颓墙下,周宣石鼓眠。
苔分敲火迹,雨洗篆蜗涎。
野老偷为臼,居人打卖钱。
有形终亦尽,流落谩堪怜。
这首元代诗人揭傒斯的《石鼓》诗,描绘了石鼓在孔庙颓墙下的荒凉景象,以及其历经沧桑的历史痕迹。
首联“孔庙颓墙下,周宣石鼓眠”,以“颓墙”和“眠”字,形象地展现了石鼓在破败庙宇中的静默状态,仿佛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睡,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颔联“苔分敲火迹,雨洗篆蜗涎”,通过“苔分”和“雨洗”两个细节,生动地刻画了石鼓表面的自然痕迹。苔藓的生长与雨水的冲刷,不仅赋予了石鼓以岁月的印记,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力量。
颈联“野老偷为臼,居人打卖钱”,揭示了石鼓在现代社会的命运。野老将石鼓当作臼使用,而居人则将其打碎后卖出,换取生活所需。这一联反映了石鼓从历史文物到日常用品的转变,同时也表达了对石鼓命运的无奈与惋惜。
尾联“有形终亦尽,流落谩堪怜”,总结了石鼓的命运。无论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还是日常的工具,石鼓最终都将消逝于时间的长河之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石鼓及其背后历史文化的深深同情,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石鼓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岁晚溪南见旧游,归舆常恨莫能留。
不堪别去人还远,犹幸诗来路匪修。
野外梅生花气动,门前冰拆水声流。
相思清梦章泉上,尽道才名光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