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翁不川游,溪翁不山住。
兹亭何巍巍,妙得江山趣。
浮光滉帘栊,飞翠堕窗户。
江山百里间,一一堪指顾。
披云款岩扉,乘月泛烟溆。
鸥鹭狎琴尊,鹿麋随杖屦。
悟兹动静理,悠然豁心虑。
嗟予抱清尚,山水夙所慕。
年来徇微禄,旧游隔烟雾。
闻君构危亭,便拟投簪去。
凭高骋遐瞩,允矣惬中素。
山翁不川游,溪翁不山住。
兹亭何巍巍,妙得江山趣。
浮光滉帘栊,飞翠堕窗户。
江山百里间,一一堪指顾。
披云款岩扉,乘月泛烟溆。
鸥鹭狎琴尊,鹿麋随杖屦。
悟兹动静理,悠然豁心虑。
嗟予抱清尚,山水夙所慕。
年来徇微禄,旧游隔烟雾。
闻君构危亭,便拟投簪去。
凭高骋遐瞩,允矣惬中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深刻感悟与向往。诗中的“山翁”和“溪翁”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山翁不常游于水乡,溪翁也不定居于高山,这暗示了诗人对于山水之美的独特见解——并非简单地沉浸于自然之中,而是要通过巧妙的结合,创造出一种超越自然本身的意境。
诗中“兹亭何巍巍,妙得江山趣”,赞美了黄君愈所建之亭,不仅高耸入云,更巧妙地融合了山水之美,让人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韵味。接下来的“浮光滉帘栊,飞翠堕窗户”,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亭内光影交错、绿意盎然的景象,仿佛将外界的山水之美引入室内,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意境。
“江山百里间,一一堪指顾”,进一步强调了亭子位置的优越,使得四周的美景尽收眼底,仿佛伸手可及。而“鸥鹭狎琴尊,鹿麋随杖屦”,则通过动物与人的和谐共处,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悟兹动静理,悠然豁心虑”,表达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静变化,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心灵得到了释放与解脱。而“嗟予抱清尚,山水夙所慕”,则是诗人对自己内心追求的坦白,以及对山水之美的长久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亭子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