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闻鹊欢,咄咄曦当昼。
缸爿云扫开,积气塞天漏。
譬诸久病痊,燥湿理相纠。
无田不为灾,我独得天厚。
此邦最低下,粉饰风俗厚。
游民一胡多,弃土每八九。
所恐黄淮冲,流离遍衰幼。
蠲赈事两难,外肪中已朽。
救荒于既荒,铤险絷鹿走。
安能饥不食,祸率起于口。
惟俭能支贫,转移一反手。
使天而雨珠,我得食诸否。
梦回闻鹊欢,咄咄曦当昼。
缸爿云扫开,积气塞天漏。
譬诸久病痊,燥湿理相纠。
无田不为灾,我独得天厚。
此邦最低下,粉饰风俗厚。
游民一胡多,弃土每八九。
所恐黄淮冲,流离遍衰幼。
蠲赈事两难,外肪中已朽。
救荒于既荒,铤险絷鹿走。
安能饥不食,祸率起于口。
惟俭能支贫,转移一反手。
使天而雨珠,我得食诸否。
这首诗名为《喜晴》,是清代诗人刘毓盘的作品。诗人以清晨醒来听到喜鹊的欢快叫声开始,描绘了雨后放晴的景象,云层散去,阳光照耀,仿佛久病初愈,天气由潮湿转为干燥。他感慨社会上普遍的贫困问题,指出即使在低洼之地,人们的生活也因风俗的淳朴而显得相对宽裕,但游民众多,土地荒废的现象依然严重。
诗人担忧黄河和淮河泛滥,将给百姓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带来流离失所之苦。他批评官府在救灾上的困难和内外交困,认为在灾难发生后才着手救援是危险之举,如同追捕野鹿般冒险。他强调节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俭朴才能应对贫困,而过度消费往往导致灾祸。
最后,诗人以疑问作结,设想如果老天真的降下珠宝般的雨水,他们是否还能有足够的能力获取食物,表达了对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忧虑。整首诗寓言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改革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