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无过静,山房底用多。
翠霏峰四面,青罨户千螺。
门外杂鸣雨,崖间纷捲波。
那须天女散,一室俨维摩。
林谷无过静,山房底用多。
翠霏峰四面,青罨户千螺。
门外杂鸣雨,崖间纷捲波。
那须天女散,一室俨维摩。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山居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静谧与山房的简朴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首句“林谷无过静”,开门见山地点明了环境的寂静,仿佛连山谷间的风声都已沉寂,只剩下内心的平静。接着,“山房底用多”一句,似乎在说,这简陋的山中小屋,已经足够承载心灵的寄托,无需过多的装饰或繁复的陈设。
“翠霏峰四面,青罨户千螺。”这两句通过视觉的描绘,展现了四周群山环绕,绿意盎然的景象。山峰如烟雾般轻盈,青色的山体层层叠叠,仿佛千螺镶嵌其间,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林画卷。
“门外杂鸣雨,崖间纷捲波。”这两句则转向听觉和动态的描写。门外的雨声杂乱,如同大自然的乐章,而崖间的波涛翻滚,则是山间水势的生动展现。这些声音与景象交织在一起,为静谧的山居生活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最后,“那须天女散,一室俨维摩。”这两句以佛教中的天女散花和维摩诘的禅室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向往。在这样的山居环境中,无需外在的装饰或仪式,内心的平和与清净自会如同天女散花一般自然流淌,如同维摩诘的禅室一样,充满了智慧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中和启令节,旷望极春明。
谷风舒以穆,百卉竞芬荣。
良辰既如许,胜赏复群英。
会心安在远,方驾薄西城。
苑开凤台侧,嘉木荫芳亭。
高丘环异石,池塘草并生。
万绿间红紫,禽鸟亦春声。
暂此息尘累,先教俗虑清。
绮谭佐名理,雄辨恣峥嵘。
已协沧洲趣,兼欣求友情。
坐久林霏合,轻飙逗野庭。
馀寒恋衣袂,对酒谁独醒。
献酬屡促席,觞至必尽倾。
晚归各留咏,刻烛韵斯成。
分携订后会,心知重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