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邪山千万重,真言一发尽摧峰。
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
外道邪山千万重,真言一发尽摧峰。
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朝创作的,名为《赠长沙赞头陀》。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佛学思想和个人修行境界的诗句。
“外道邪山千万重”一句,通过对比外道(非正统佛教之道)的艰难险阻,来形象地描绘出追求真理的不易。这里的“邪山”暗喻世间迷惑和错误的道路,而“千万重”则强调了这种道路的复杂与困难。
“真言一发尽摧峰”这句,表达了一旦获得真知(即佛教中的正见),就能轻易击碎外道的种种障碍。这里的“真言”指的是佛法或者是对真理的直接体验,而“尽摧峰”则象征着真理力量的无敌与破除一切迷惑。
“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这两句诗,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深入修行的境界。诗人在一个静谧的夜晚,只有明月相伴,独自一人前往名为昭潭的地方去降服邪恶之物(这里比喻为“制恶龙”)。这段描述传达了诗人超凡脱俗、勇于面对并克服内心与外界挑战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刘禹锡深厚的佛学素养,也透露出了他个人对于追求真理和精神修炼的执着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