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对千峰秋气新,萧条岩壑一閒身。
松林虎出时窥犬,茅屋萤飞偏近人。
傍月把书怜稚子,临风吹笛羡南邻。
栖乌应怯梧桐冷,不断悲啼欲向晨。
夜对千峰秋气新,萧条岩壑一閒身。
松林虎出时窥犬,茅屋萤飞偏近人。
傍月把书怜稚子,临风吹笛羡南邻。
栖乌应怯梧桐冷,不断悲啼欲向晨。
这首《山中秋夜》描绘了诗人独处山中,在秋夜的静谧中与自然对话的情景。首句“夜对千峰秋气新”便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接着,“萧条岩壑一閒身”一句,通过“萧条”二字,展现了山间空旷、寂寥的景象,而“閒身”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松林虎出时窥犬,茅屋萤飞偏近人”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松林中的老虎偶尔窥视着远处的狗,而茅屋前的萤火虫却似乎特别亲近人,这样的场景既神秘又温馨,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和谐共存。
“傍月把书怜稚子,临风吹笛羡南邻”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借月光下的读书时光,表达了对孩童纯真世界的怜爱;同时,面对邻人吹奏的笛声,诗人流露出对艺术之美的向往和羡慕,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栖乌应怯梧桐冷,不断悲啼欲向晨”以乌鸦在寒冷的梧桐树上哀鸣,预示着夜的深沉与即将到来的黎明,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而言,《山中秋夜》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独处山中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自然、生活、艺术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风帆已落山生烟,霜叶半红新雁天。
野店小桥通线路,孤峰古寺斜阳边。
荷担驱驴者谁子,满衣山翠凉娟娟。
一人趁渡出沙际,何处撑来鸥外船。
使君为我图此景,披阅令人发深省。
一日将昏一岁秋,大似百年逢老境。
如何抛却云水乡,总是埋头声利场。
早觅家居到彼岸,莫待月黑迷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