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吹万窍,坐听辨钧天。
卜昼辞瑶席,良宵出管弦。
吹笙自缑岭,鼓瑟来湘川。
迥异人间世,应为何代仙。
天风吹万窍,坐听辨钧天。
卜昼辞瑶席,良宵出管弦。
吹笙自缑岭,鼓瑟来湘川。
迥异人间世,应为何代仙。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洞中音乐的美妙与超凡脱俗之感。诗人以“天风吹万窍”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洞中音乐如同天风般悠扬,充满了神秘与自然的力量。接着,“坐听辨钧天”,点明了听者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仿佛能辨识出天籁之音,暗示音乐的高雅与神圣。
“卜昼辞瑶席,良宵出管弦”两句,通过“辞”和“出”的动作,展现了音乐从瑶席上流出,点亮了良宵,进一步渲染了音乐带来的欢愉与美好。随后,“吹笙自缑岭,鼓瑟来湘川”则通过具体的乐器和地点,如缑岭的笙声和湘川的瑟音,具体化了音乐的来源,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和历史感。
最后,“迥异人间世,应为何代仙”两句,表达了音乐超越了尘世的平凡,仿佛来自仙界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纯净与美好。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将夜晚洞中的音乐之美展现出来,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
恐是愁来路。借缑山、白云一块,补联秋树。
六折山桥三面水,远却桃花几步。
稳著得、闲鸥无数。
烟火不留林外照,但苍霞、白石都堪煮。
归去也,岂无故。门前只有浮查渡。
问年来、山中甲子,未曾重数。
车马欲通芳草信,访遍终南旧主。
敢正被、猿惊鹤误。
不著胡麻流水远,更一竿、垂向无名处。
谁信道,有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