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这首诗选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这段文字描绘了一种寻求贤者而不得的孤独与渴望的心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和对理想君子的向往。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这里的“汝坟”可能指的是一处高地或土坡,而“伐其条枚”则是说砍伐那里的树枝。诗人通过这种自然行为,表达了他寻找君子的决心和行动。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未见君子”说明诗人至今还没有遇到理想中的贤者,而“惄如调饥”则是说这种感觉就像是食而不饱,无法得到满足。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这里的“条肄”可能指的是树枝更细小的部分。诗人再次重复这个动作,表明他寻找君子的坚持和执着。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一旦遇到理想中的君子,诗人决不会轻易放手。这两句体现了对君子理想的珍视与忠诚。
最后两句“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通过比喻,表达了一种即使王室如同烤鱼一般破碎不堪,但对父母的思念却是那样的深厚和亲切。这段文字强调了血缘之情的重要性,同时也可能暗指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即便是在乱世中,也希望能够保持如父母般的温暖与关怀。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他们对于理想君子的追求。
归来誓墓学羲之,政坐机张触处危。
久已光芒韬世阙,更能文采眩长离。
奏书方朔三千牍,饮酒渊明二十诗。
索米长安饥欲死,何如终保傲霜枝。
师令题画像,圆寂十朝前。
拙句应曾见,微病竟不痊。
笑谈犹可想,偈颂总堪传。
千柱攒金碧,辛勤二十年。
同宗多两岁,官学幸同门。
去夏才相别,逾旬遽□□。
□□淹逆旅,公已见曾孙。
二子言将葬,惊嗟欲断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