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何山奇,东南黄海最。
但惊秀绝天地间,终愁险出人情外。
此地合让天为都,游之且难而况居。
若论卜筑何者得,我作主人山作客。
不待招邀满户庭,常与幽人借颜色。
能化城市为烟霞,最好未有如翁家。
市声祇用一墙隔,岚翠已教三面遮。
看山得山自来处,百里轩台陡云雾。
支峰散作万马奔,昂昂欲过窗前去。
此中读书生子孙,那不头角都嶙峋。
冯家四经旧守匣,邓氏一艺皆空群。
方知爱山有真乐,雀跃作游吾自笑。
愿托静者为平生,此意久取名吾名。
行当脱却谢公屐,来看君家一桁青。
昔游何山奇,东南黄海最。
但惊秀绝天地间,终愁险出人情外。
此地合让天为都,游之且难而况居。
若论卜筑何者得,我作主人山作客。
不待招邀满户庭,常与幽人借颜色。
能化城市为烟霞,最好未有如翁家。
市声祇用一墙隔,岚翠已教三面遮。
看山得山自来处,百里轩台陡云雾。
支峰散作万马奔,昂昂欲过窗前去。
此中读书生子孙,那不头角都嶙峋。
冯家四经旧守匣,邓氏一艺皆空群。
方知爱山有真乐,雀跃作游吾自笑。
愿托静者为平生,此意久取名吾名。
行当脱却谢公屐,来看君家一桁青。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名为《题许萃和乐山书屋》。诗中描绘了对乐山书屋所在之地的赞美与向往,以及对居住于此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开篇“昔游何山奇,东南黄海最”,诗人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对未知山川的探索欲望,将乐山置于东南沿海的壮丽背景之中,暗示其独特与非凡。接着“但惊秀绝天地间,终愁险出人情外”两句,既赞美了乐山的秀丽绝伦,也流露出对险峻环境的担忧,形成一种矛盾而又吸引人的氛围。
“此地合让天为都,游之且难而况居”表达了对乐山作为理想居所的向往,但同时也认识到其难以到达的特性。接下来“若论卜筑何者得,我作主人山作客”则进一步强调了对乐山的归属感,诗人自比为主人,山则为客,形象地描绘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不待招邀满户庭,常与幽人借颜色”展现了诗人与隐士之间的默契与友谊,强调了在乐山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能化城市为烟霞,最好未有如翁家”表达了对乐山生活品质的赞赏,认为这里能够将喧嚣的城市生活转化为宁静的自然景观。
“市声祇用一墙隔,岚翠已教三面遮”描绘了乐山书屋与外界的隔离感,强调了与世隔绝的宁静与纯净。“看山得山自来处,百里轩台陡云雾”则通过观察山景的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支峰散作万马奔,昂昂欲过窗前去”运用比喻手法,生动描绘了山峰的动态美,仿佛千军万马在眼前奔腾。
最后,“此中读书生子孙,那不头角都嶙峋”表达了对乐山书屋内学子们的敬仰,认为他们如同山峰一样坚韧不拔。“冯家四经旧守匣,邓氏一艺皆空群”赞扬了乐山书屋内学者们深厚的学识与成就。“方知爱山有真乐,雀跃作游吾自笑”表达了诗人对乐山生活的热爱与满足,以雀跃的心情享受其中的乐趣。
整首诗通过对乐山书屋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尊重与赞美。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比喻,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乐山之中。
明晦从渠造物悭,好天佳月静时看。
一轮天外长明彻,万象胸中自屈盘。
星逐使来随处见,霜侵台迥逼人寒。
休观玉免频频捣,活国须公九转丹。
朔风狂惊岷峨流,帝敕云螭藩四州。
颔珠千载化老寋,一变为回鐍川键。
蚕丛簸弄几为翻,欲捲全蜀沦腥膻。
瞿塘下连沧海脉,愁积溟涨牵鳌极。
臣冰呼天天不闻,快斥金翅清江氛。
连环不解万古铁,阳侯依旧千江月。
紫庭登奏尤其元,西州之功不补愆。
清源血食天地久,其于冰兮亦何有。
年时今日,御双凫曾到、蓬壶方丈。
元是王孙生此夕,红紫娇春成行。
数曲栏干,一双蓂荚,正傍瑶阶长。
风帘斜处,有时新燕来往。
犹记不住称觞,挥毫著语,更与书扁榜。
转首还逢汤饼客,景物依然和畅。
待赋新词,说些消息,教倩飞琼唱。
南班虚席,看随丹诏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