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过胜地,尚未木兰开。
帝者师何在,山中月自来。
佛龛分石坐,僧院乞花栽。
却喜诗瓢满,还应胜举杯。
寻幽过胜地,尚未木兰开。
帝者师何在,山中月自来。
佛龛分石坐,僧院乞花栽。
却喜诗瓢满,还应胜举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名胜古迹的悠然心境与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首句“寻幽过胜地”点明了诗人的行踪,他穿越于山水之间,寻找着隐秘而美丽的所在。然而,此时并非木兰花盛开的季节,这或许暗示着时间的错落,或是诗人对美好事物不期而遇的期待。
接着,“帝者师何在,山中月自来”两句,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这里的“帝者师”可能暗指古代的帝王或智者,诗人似乎在询问他们的踪迹,同时也感叹于自然界的永恒与宁静,月光自山中洒下,如同自然界的守护者,静静地照耀着这片土地。
“佛龛分石坐,僧院乞花栽”则展现了诗人与佛教文化的亲近。他选择在岩石间的小佛龛中静坐,寻求内心的平静;在僧院中请求栽种花朵,不仅是为了增添生活的情趣,也是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最后,“却喜诗瓢满,还应胜举杯”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喜悦。在这样的环境中,灵感如泉水般涌现,使得诗人的诗瓢(用来盛放墨水的器具)满溢,这比举杯畅饮更让他感到满足和快乐。这不仅是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也象征着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宗教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和审美情趣的作品。
紫泉山堂在何许,卫溪东岸苍山麓。
青松偃蹇雪意寒,孤光晚映琅玕竹。
紫泉调笑宛在目,乱云奇壑相萦触。
我欲于此倾?醁,开襟醉卧青山屋。
绝境幽林不可留,野狐夜叫猿啸秋。
别去长怀紫泉客,满林枫叶吟飕飕。
东庄老人巢许俦,林泉高卧轻王侯。
半生畎亩有馀乐,牙签万轴堆床头。
兴来时或枝短策,高陇平溪恣登陟。
狂吟长啸烟云间,世上千端虑俱息。
有酒不惜呼邻翁,瓦盆满注真珠红。
山肴野?罗饤饾,陶然击壤歌重瞳。
空斋客去惟高枕,晓日穿窗犹未醒。
觉来好鸟花间啼,坐对青山试新茗。
薜门萝户日长关,笑看浮云自往还。
明月半轮临绿绮,薰风一曲破朱颜。
吾闻此老惊且喜,迢递江山隔千里。
安得相从学弄丸,一樽共醉东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