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雁下平楚,江上峭帆开。
劳劳南北何事,茸帽暗尘霾。
几点疏林倦鸟,一抹乱山斜照,分手石城隈。
今夜扬州月,横笛弄潮来。前游地,归不得,重徘徊。
西窗暗雨乍歇,银烛渐成灰。
为问潘郎凄紧,更念刘郎萧瑟,相见且衔杯。
岁晚莫回首,残客尚天涯。
朔雁下平楚,江上峭帆开。
劳劳南北何事,茸帽暗尘霾。
几点疏林倦鸟,一抹乱山斜照,分手石城隈。
今夜扬州月,横笛弄潮来。前游地,归不得,重徘徊。
西窗暗雨乍歇,银烛渐成灰。
为问潘郎凄紧,更念刘郎萧瑟,相见且衔杯。
岁晚莫回首,残客尚天涯。
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近现代初的冯煦所作的《水调歌头·送漱泉归淮南》,以送别为主题,融入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对旅途的想象。首句“朔雁下平楚,江上峭帆开”描绘了一幅秋雁南飞、江面孤帆的画面,渲染出离别的氛围。接下来,“劳劳南北何事,茸帽暗尘霾”表达了对友人长途跋涉的辛劳与旅途中的风尘之苦的关心。
“几点疏林倦鸟,一抹乱山斜照,分手石城隈”写景中寓情,通过描绘鸟儿归巢、夕阳西下,暗示了分别时刻的落寞与不舍。下片转入对未来的设想,“今夜扬州月,横笛弄潮来”想象友人在扬州赏月、吹笛,寄托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相聚的期待。
“前游地,归不得,重徘徊”表达了对友人归乡之路的牵挂,以及自己因不能同行而产生的徘徊与惆怅。接下来,“西窗暗雨乍歇,银烛渐成灰”描绘了室内环境的变化,暗雨过后,烛光摇曳,增添了离别的感伤。诗人借问潘郎(可能指友人)和刘郎(典故,此处可能指友人境遇),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
最后两句“岁晚莫回首,残客尚天涯”劝慰友人,不要在岁末回首往事,自己虽不能同行,但心系远方,希望友人能坚强面对,保持乐观。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冯煦的诗词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