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妙画师,画取明月夜。
将期月暗时,展向松窗下。
安得妙画师,画取明月夜。
将期月暗时,展向松窗下。
这首诗《月》由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月下静谧之景,充满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追求。
“安得妙画师,画取明月夜。”开篇即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捕捉到月夜美景的画家的渴望。这里的“妙画师”不仅指技艺高超的画家,更寄托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无限憧憬,希望有人能将这月夜之美定格于画布之上,让这份美好得以永恒流传。
“将期月暗时,展向松窗下。”接下来的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理想的观赏场景。在月色朦胧、万物皆隐之时,诗人想象着将这幅画作展开于松窗之下,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设定不仅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深敬畏与向往。通过这样的场景设置,诗人巧妙地将人、画、自然三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他对艺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通过对月夜美景的向往和对理想观赏场景的构想,表达了诗人对艺术与自然美的追求与热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渴望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无限期待。
小楼连夜听春雨。空庭湿阴浓聚。
石润青肤,风梳翠发,遥界斜阳归路。寻芳几度。
任点缀残红,落花如许。
梦醒酴醾,水绵无意羂飞絮。游踪层记共驻。
认莲钩浅印,香径閒步。
断碣㩻樯,危阑卧地,绕遍愁痕如缕。青钱可数。
待吹送东风,买春常住。绿字模黏,壁间留旧句。
冀北登车日,淮阳卧阁年。
襜帷非不撤,舞袖竟难旋。
一顾堪千里,群疑托二天。
门生高自出,属吏拙相怜。
紫气临关动,文星傍斗悬。
樵渔归计稳,犬马受知偏。
物色中原起,封章上国传。
江湖馀壮观,风俗美多贤。
下榻时名尽,分庭客礼全。
隋珠如片月,长在报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