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世诗篇百态新,五言苏李等遗尘。
不知覆瓿销沈处,枉却前朝几许人。
未世诗篇百态新,五言苏李等遗尘。
不知覆瓿销沈处,枉却前朝几许人。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徐祯卿所作,名为《题谈艺录后三首(其一)》。在诗中,徐祯卿以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对诗歌创作与历史传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未世诗篇百态新”,开篇即点出末世背景下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暗示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诗歌艺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多样性。
“五言苏李等遗尘”,这里提到的是汉代著名诗人苏武和李陵,他们的作品被视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徐祯卿在此处将“五言”体裁的诗歌与苏李的作品相提并论,既是对传统诗歌成就的肯定,也暗含了对现代诗歌创新的期待。
“不知覆瓿销沈处,枉却前朝几许人。”这两句诗则表达了对诗歌创作与历史传承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人似乎在问,那些被遗忘或埋没的优秀作品,是否真的失去了它们的价值?是否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使前人的努力变得徒劳无功?这种疑问揭示了诗人对于诗歌艺术永恒价值的追求,以及对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关切。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反思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文化传承与个人创造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理解。
落落芗城二老翁,白须遥映菊英中。
交成晚节人弥淡,吟到寒花句亦工。
灌溉已欣分绮色,扶持还藉挹芳丛。
吾徒素爱凌霜质,相对应知臭味同。
九日东篱采落英,白衣遥见眼能明。
向令自有杯中物,一段风流可得成。
三更欲眠灯挂壁,被冷何曾双脚直。
西风一夜枕边鸣,令我下床三叹息。
君莫悲秋且自悲,朱颜白发来相随。
天公造作悲欢事,要令百岁如狂痴。
达人大观无不可,岂合坐受天公欺。
我惭无处看明月,一掌荒庭秋草没。
去年忆上黄神山,笑看万里清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