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这是一首表达深沉忧虑和对战争苦难的反思之作。诗人站在塞山之巅,远眺马邑州,心中充满了对战事的无奈与哀伤。"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一句透露出战争带来的残酷现实,那些曾经强悍的武士如今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荒凉与悲痛。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中的“穹庐”指的是边塞军营,而“行云愁”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思,那些漂浮在高空的云朵似乎也带着诗人的哀愁。"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一句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老弱之人沿途哭泣,只希望能够听到停战的消息。
最后两句“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邺中"即是古都之意,这里指的是战乱连绵不绝的地方,死亡的人堆积如同山丘;而“诸将已茅土”则是对那些已经死去将领的哀悼,他们曾经策划军事,如今却成为了尘土,留下的问题是:还有谁能与之商讨大计?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悲惨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和平的渴望。
海槎闲暇阆风轻,不是安流不肯行。
鸡省露浓汤饼熟,凤池烟暖诏书成。
渔筹已合光儒梦,尧印何妨且治兵。
会待两都收复后,右图仪表左题名。
江蓠漠漠树重重,东过清淮到宿松。
县好也知临浣水,官闲应得看灊峰。
春生绿野吴歌怨,雪霁平郊楚酒浓。
留取馀杯待张翰,明年归棹一从容。
梁宋追游早岁同,偶然违别事皆空。
年如流水催何急,道似危途动即穷。
醉舞且欣连夜月,狂吟还聚上楼风。
烦君更枉骚人句,白凤灵蛇满袖中。
龙楼李丞相,昔岁仰高文。
黄阁寻无主,青山竟未焚。
夜船乘海月,秋寺伴江云。
却恐尘埃里,浮名点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