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屈难见功,时危易为迹。
大海无圉鳞,高风有矫翼。
靳此万里抟,聊余一偃息。
清时奇遘隐,材士多失职。
小者州邑掾,大则公府辟。
卑颜窃升斗,揽袂承书檄。
寥矣帝者居,永绝渭川迹。
吹箫夕拜相,屠狗朝开国。
顾谓贾少年,兴文何太迫。
诗书一长物,礼乐终奚益。
圣主正当阳,群工但胁息。
富贵垂昌裔,名声施无极。
势屈难见功,时危易为迹。
大海无圉鳞,高风有矫翼。
靳此万里抟,聊余一偃息。
清时奇遘隐,材士多失职。
小者州邑掾,大则公府辟。
卑颜窃升斗,揽袂承书檄。
寥矣帝者居,永绝渭川迹。
吹箫夕拜相,屠狗朝开国。
顾谓贾少年,兴文何太迫。
诗书一长物,礼乐终奚益。
圣主正当阳,群工但胁息。
富贵垂昌裔,名声施无极。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作的《拟古七十首》中的第五首,题为“拟古”,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感慨。诗人通过比喻,揭示了在危难之时,有能力的人才往往难以施展才华,而那些卑微之人却能凭借权势暂时得势。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对文人墨客的压抑,认为诗书礼乐并不能改变现实的不公,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扭转乾坤,使贤才得以重用。
诗中,“势屈难见功,时危易为迹”表达了在形势不利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大海无圉鳞,高风有矫翼”以大海和飞鸟为喻,暗示人才被压制的困境;“清时奇遘隐,材士多失职”揭示了优秀人才在和平时期被忽视的现象。接下来,诗人对比了不同人物的命运,如卑微者因逢迎而得官,而真正有才者却被冷落。
最后,诗人以“吹箫夕拜相,屠狗朝开国”讽刺了现实中权力的虚伪,以及对贾少年(可能指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的劝诫,认为他们过于追求文学,而忽视了实际作用。诗的结尾表达了对圣明君主的期待,希望他能打破现状,让有才之士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声誉。
整首诗语言犀利,寓意深远,体现了王世贞作为文学大家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批判精神。
偌大头颅,一事无成,思之可哀。
看飞扬跋扈,谁欤少俊?迂疏潦倒,甚矣吾衰。
寒欲纫兰,饥常煮字,天意劳人耻自媒。
且休矣,料行踪自有,造化安排。何时谢绝尘埃?
趁绿水青山一钓台。向丹霞峰顶,拖条竹杖;
白云堆里,着䩫芒鞋。
图像凌烟,封侯定远,自昔英雄安在哉?
华堂下,但夕阳衰草,每共低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