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败吴于欈李,兵交岂意古今同。
伤心遗老风尘际,举目河山草莽中。
白骨似霜秋满野,大星如月昼行空。
独怜鲍叔偏如我,对客挥毫目送鸿。
于越败吴于欈李,兵交岂意古今同。
伤心遗老风尘际,举目河山草莽中。
白骨似霜秋满野,大星如月昼行空。
独怜鲍叔偏如我,对客挥毫目送鸿。
这首明代袁华的诗《初适嘉兴次韵答鲍仲孚先生》描绘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战争场景。首句“于越败吴于欈李”引用了古代吴越争霸的故事,暗示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接下来的“兵交岂意古今同”,表达了对于战乱不息、古今皆然的无奈和悲叹。
“伤心遗老风尘际,举目河山草莽中”两句,通过描绘遗老在战乱中的飘零之态和满目疮痍的江山,渲染出一种凄凉而苍茫的气氛。诗人同情那些在战乱中受苦的老人,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白骨似霜秋满野,大星如月昼行空”运用比喻,将白骨比作秋霜,夜晚明亮的星星比作白天的月亮,形象地展示了战争带来的死亡和荒凉。这两句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的残酷和诗人内心的哀痛。
最后,“独怜鲍叔偏如我,对客挥毫目送鸿”表达了诗人对鲍仲孚先生的理解和共鸣,鲍叔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贤臣,以知人善任著称,这里借以自比,表示鲍先生能理解诗人的孤独和忧国之情,同时借“挥毫目送鸿”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友人的深情告别。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现实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钱塘十月交,清霜落江水。
芙蓉蘸澄波,颜色胜桃李。
可怜桃李三月花,红云碧雾竞繁华。
亦知霜霰饶寒苦,素心所好何咨嗟。
君今五十已有馀,南巂犹乘郡守车。
强赋幽花赠君别,临觞三叹意踟蹰。
伊谁掇取潇湘水,铺向长缣光瀰瀰。
碧牵文藻舞风柔,黄落衰荷抱霜死。
中添淡墨为群鱼,鲂鱮琐屑各自殊。
纤毫尾鬣空明见,万里江湖气势舒。
姑苏野老困奔走,震泽扁舟落谁手。
展图漠漠云水生,便欲垂钩挂鱼口。
君失此图何许年,完璧再返非徒然。
请君袖取入京国,天边时一赏林泉。
辰溪水,想是银汉分流,桃源旧沚。
楚中胜槩奇观,潇湘云梦,参差难比。峰峦美。
可信舟移天上,人行图里。
稍经蕙浦兰汀,忽惹閒鸥,一双飞起。
曾访苏公赤壁,柳侯黄庙,而今荒矣。
岂似万丈丹梯,千重云垒。天翻地覆,紫翠无成毁。
试捲起、疏帘危坐,游丝飞絮,亦为春风喜。
清明两岸开桃李。戏作穿花士。笑伏波衰萎。
向门生哀咏,自伤边鄙。
灵峰出云昼濛濛,秀色不与他山同。
望之紫翠拂天起,宛转数叠青屏风。
单车飘飘转山麓,寒水盈盈带冰绿。
冠缨相傍尘自清,十里搴帷意难足。
灵药定隐韩伯康,白石或放初平羊。
待余捐佩游五岳,此地愿借开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