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冷莎庭夜已深,百虫声外有清音。
诗情正苦无眠处,愧尔阶前相伴吟。
月冷莎庭夜已深,百虫声外有清音。
诗情正苦无眠处,愧尔阶前相伴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夜晚景象,通过月冷莎庭和百虫声外清音两个画面,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趣。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慨自己不能入睡,与那些能够在阶前相伴吟唱的虫鸣形成了对比。
"月冷莎庭夜已深"一句,通过月光下的草地(莎庭)营造出一种清凉而寂静的氛围。这里的“冷”字,不仅形容了月色,更暗示了一种孤独和凄清的情感。而“夜已深”,则加强了时间上的宁静与寂寞。
"百虫声外有清音"这句,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界的声音美。这里的“清音”可理解为一种比喻,即那份来自大自然、纯净而又和谐的声音,它们在夜晚的宁静中显得尤为突出。
接下来的两句"诗情正苦无眠处,愧尔阶前相伴吟"则转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因为无法入睡,而感到了一种苦恼(“诗情正苦”),这种苦恼源自于他不能像那些虫鸣一样,与夜晚和谐共处,故有“无眠处”的叹息。而"愧尔阶前相伴吟"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能够在月光下与自己作伴的虫鸣感到惭愧,因为它们不仅能够享受这宁静的夜晚,还能以歌唱的方式与之和谐共处,而诗人却不能。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融入大自然、无法与它和谐共处的深切感慨。这种情感在唐代诗歌中颇为常见,它反映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心灵宁静的审美倾向。
未有渊明先有我,何人唤我作渊明。
东篱宛在南山下,谁向秋风管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