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米归来手自舂,岂知门外有晴峰。
羡公竟日尘氛远,拄颊看山幽兴浓。
心镜悬知不同调,诗坛那敢少争锋。
空馀远岳寻师意,个里何妨为指踪。
负米归来手自舂,岂知门外有晴峰。
羡公竟日尘氛远,拄颊看山幽兴浓。
心镜悬知不同调,诗坛那敢少争锋。
空馀远岳寻师意,个里何妨为指踪。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家中生活的宁静与自在。首句“负米归来手自舂”,生动地展现了这位隐士亲自劳作的情景,背米回家后,亲手磨米为食,生活简朴而自足。接着,“岂知门外有晴峰”一句,以门外的自然美景反衬出隐士内心的宁静与满足,门外的景色虽美,但并不影响他内心的平静。
“羡公竟日尘氛远,拄颊看山幽兴浓”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隐士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他每日沉浸在山川之间,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宁静时光,内心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热爱。
“心镜悬知不同调,诗坛那敢少争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追求的执着与自信。这里的“心镜”比喻内心的明镜,暗示诗人对于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诗坛争锋”则表明诗人愿意在文学创作中与他人切磋交流,展现自己的才华。
最后,“空馀远岳寻师意,个里何妨为指踪”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寻找良师益友的渴望,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愿望。即使是在远离尘嚣的山岳之中,诗人也希望能够找到能够引领自己前进的导师,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成长与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在自然中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艺术与知识的渴望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