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窗何处见,万仞倚晴虚。
积霭迷青璅,残霞动绮疏。
山应列圆峤,宫便接方诸。
祗有三奔客,时来教隐书。
石窗何处见,万仞倚晴虚。
积霭迷青璅,残霞动绮疏。
山应列圆峤,宫便接方诸。
祗有三奔客,时来教隐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谷的风景画面。"石窗何处见,万仞倚晴虚"两句通过对石窗位置的探寻和万仞山峰在晴空中若隐若现的状态,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及深邃情感。"积霭迷青璅,残霞动绮疏"则继续这种意境,用厚重的云雾和缥缈的晚霞勾勒出山谷的神秘与柔美。
"山应列圆峤,宫便接方诸"中,“山”指的应该是四明山,而“宫”可能是指隐逸之所或道观佛寺。诗人通过这种对自然与人造建筑的对比,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祗有三奔客,时来教隐书"中,“三奔客”通常解作频繁来访的旅人,而“教隐书”则是指诗人在山中修习道法或读书养性。这里诗人表达了对那些能够理解并分享其隐逸生活之人的期待和欢迎。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山居生活,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致刻画,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境界。
凤书天上至,龙节日边催。
两越乘槎使,三都作赋才。
路人傍树断,心逐暮江回。
绿水樵人宅,青蘋钓客台。
山寒金粟落,岩静玉华开。
月照方穷谷,春深已劫灰。
观风寻禹穴,题石面天台。
多少长安侣,看君奏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