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茂循声噪锦官,谁知儒吏铁为肝。
狼烽直促青萍吼,马革凭收玉骨残。
一片忠心丹化碧,九重恩诏纸回鸾。
独嗟瘴雨蛮烟外,昔岭飞霜六月寒。
腾茂循声噪锦官,谁知儒吏铁为肝。
狼烽直促青萍吼,马革凭收玉骨残。
一片忠心丹化碧,九重恩诏纸回鸾。
独嗟瘴雨蛮烟外,昔岭飞霜六月寒。
这首诗是清代陈学海所作的《恭读理斋常先生殉节录书后》,通过对常先生的描述,展现了其忠诚与牺牲的精神。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常先生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其牺牲的深切哀悼。
首联“腾茂循声噪锦官,谁知儒吏铁为肝”,以“腾茂”象征常先生的才华横溢,却在“锦官”(成都的别称)这样的繁华之地默默无闻,反衬出他内心的坚韧与忠诚。将“儒吏”比作“铁为肝”,强调其作为官员的刚正不阿,即使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也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颔联“狼烽直促青萍吼,马革凭收玉骨残”,通过“狼烽”和“青萍”这两个意象,描绘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常先生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作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里的“马革裹尸”和“玉骨”都是古代将士战死后被马革包裹的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常先生的英勇牺牲。
颈联“一片忠心丹化碧,九重恩诏纸回鸾”,赞扬常先生的忠诚之心如同丹心化为碧血,即便是在最深沉的悲哀中,也蕴含着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同时,通过“九重恩诏”和“纸回鸾”的比喻,表达了对常先生牺牲后朝廷对其忠诚的认可与追念。
尾联“独嗟瘴雨蛮烟外,昔岭飞霜六月寒”,以“瘴雨蛮烟”和“昔岭飞霜”描绘了常先生牺牲后环境的恶劣与凄凉,以及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哀伤。特别是“六月寒”这一细节,更是强化了对常先生牺牲之悲壮与哀悼之情的表达。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深刻地表达了对常先生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其牺牲的深切哀悼,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华容女子哭幽囚,吉利如虎入荆州,缚其孤雏敛貔貅。
长驱水步八十万,欲猎于吴吴主忧。
群臣劝迎同一说,拔刀斫案心胆裂。
揆彼之量岂我容,开门纳狼计何拙。
鲁家狂儿策最长,倡而和者有周郎,区区黄盖乃乞降。
龙幡遮火烧赤壁,东南风急天绛色。
江中战舸岸上营,烟焰飞腾半焚溺。
雷鼓大进声满川,轻锐迫逐皆崩奔。
紫髯将军更欢喜,曹公坐翅不得鶱。
子布元表何龊龊,成败之决在一言。
君不见甘露宝鼎间,典午受禅吴犹存。
青盖入洛虽可惜,犹胜俛首臣老贼。
早承会稽信,晚接清江使。
两地千里馀,尺书同日至。
既知骨肉安,复得邻里事。
丁宁问儿女,委琐及奴婢。
开包视封题,亲故各有寄。
牛狸与黄雀,路远不易致。
东人罕曾识,专享无所遗。
岂徒抵万金,鼓腹快异味。
恒山道人弃妻孥,坏衣祝发从浮图。
爱缠欲网岂易脱,慧剑划断真须臾。
飘然云水出乡国,力学生死来东都。
心猿意马就羁束,肯逐万境争驰驱。
回看旧事真一梦,清渭浊泾良自殊。
楚山岁晚俄邂逅,雪屋对语依圆蒲。
劝子南游下吴越,小航短棹寻西湖。
我家住处湖岸北,如椽翠竹森千株。
竹间扣扉试访我,定有猿鹤声相呼。
吴兴上人心志苦,笔研十年耕学圃。
形癯骨瘦神独清,耿若霜鸥立秋浦。
锦囊新诗殊汗漫,妙语间发犹稽古。
铢锄冗长更磨揉,激浊疏清导灵府。
自然韵胜遗岛可,远跂渊明追步武。
瓶盂劝子适四方,莫学匏瓜甘堕窳。
崇山广泽遍游览,始信凭高极天宇。
蓺成技进蔚文采,楚楚华身竟何补。
茫乎三界同传舍,而我与君俱逆旅。
不如回首依老褐,妙精明心求许与。
鸣蝉委蜕藁壤馀,脱略秋风即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