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擢秀阁,兹晨彰法游。
名随寺俱徙,地入道家流。
尚喜黄诗在,仍容墨本求。
从今茅屋底,自有皖山幽。
四海擢秀阁,兹晨彰法游。
名随寺俱徙,地入道家流。
尚喜黄诗在,仍容墨本求。
从今茅屋底,自有皖山幽。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题为《游彰法寺打擢秀阁诗以行》。诗中表达了作者游览彰法寺并登高眺望的感受。"四海擢秀阁"描绘了阁楼的雄伟壮观,仿佛能俯瞰四方景色;"兹晨彰法游"点明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彰显佛法与自然的和谐。接下来的诗句"名随寺俱徙,地入道家流"暗示了寺庙的历史变迁和其文化渊源,既有佛教影响,又与道教有所交融。
诗人对于能欣赏到黄诗(可能指黄庭坚的诗)感到欣喜,同时对能借阅墨本(古代书籍)表示期待,体现了他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珍视。最后两句"从今茅屋底,自有皖山幽",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简陋的茅屋,也能感受到皖山(可能指安徽境内的山脉)的幽深静美,流露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陶醉和内心的宁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游历和品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