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半屏山》
《半屏山》全文
清 / 李丕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陡然拔地起,半壁凌芳洲。

翠色空霄汉,岚光锁绿畴。

鸟道晴峰拱,云帆碧海收。

影入莲潭水,千年胜迹留。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半屏山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体的突兀与高耸,以及其在云雾缭绕中的神秘与静谧。首句“陡然拔地起”直接点明了半屏山的雄伟气势,仿佛从地底猛然崛起,展现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感。接着,“半壁凌芳洲”则通过对比手法,将半屏山与周围的环境相映衬,突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超凡脱俗的姿态。

“翠色空霄汉,岚光锁绿畴”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半屏山的自然之美。翠色是指山体的绿色,空霄汉则强调了山的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相接;而岚光则是山间云雾在阳光照耀下形成的光影效果,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层朦胧而神秘的色彩。这两句通过视觉上的对比和色彩的描绘,展现了半屏山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魅力。

“鸟道晴峰拱,云帆碧海收”则通过动态的视角,描绘了半屏山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景象。鸟道暗示了山中可能存在的小径或险道,晴峰拱则形象地描绘了晴朗天气下山峰的壮观景象;云帆碧海收则可能是比喻性的描述,既可理解为云雾散去后的海面景象,也可理解为船只归航的场景,两者都体现了半屏山在不同情境下的美丽与宁静。

最后,“影入莲潭水,千年胜迹留”两句总结了半屏山的永恒魅力。莲潭水在这里不仅指真实的湖泊或池塘,也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影入莲潭水,意味着半屏山的倒影在水中留存,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记忆。千年胜迹留,则强调了半屏山作为自然奇观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半屏山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美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情。

作者介绍

李丕煜
朝代:清

李丕煜,直隶滦州人。清岁贡。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南平知县转调凤山知县。重修县署学官,颇有作为。
猜你喜欢

引驾行.柬既庭

全吴馆内,破楚门边,十年事、记冶游作使,与卿并倚吴阊。

清狂帘前壁月,桥头画縠,钿辕畔、游閒公子,红烛银筝,醉玉温香。

平康。况曾经邂逅,枇杷巷口扫眉娘。

想那日妖娆,唤马药栏,微雨碧城凉。难忘。

无端一别,腰身瘦尽东阳。

奈晓风残月,梦回酒醒,往事微茫。堂堂。

问江东士女,涂辙谁令我辈妨。

料章华才子,也应点、两鬓吴霜。

(0)

雨中花.雨中看桃花

丝丝春雨催侬去,依依人柳留侬住。

住也无聊,去还有恨,去住浑无据。

今岁桃花千百树,去年人面应非故。

万点胭脂,一行清泪,总是消魂处。

(0)

减字木兰花.送五弟阿龙

阿龙最小,失母随兄偏了了。

四岁离乡,今日重逢断我肠。

阮家姑母,犹子情深思汝久。

此去相依,莫以怀吾泪湿衣。

(0)

临江仙·其二

一夜春风料峭,醒来花落阶墀。燕雏莺怯费寻思。

昨宵因中酒,今日起偏迟。

青鬓已非畴昔,多愁不减当时。陌头垂柳万千丝。

危阑慵去凭,心事有谁知。

(0)

十六字令·其一闺情

凉。扑面西风到小堂。罗衣薄,对镜懒成妆。

(0)

疏影.题洪容生表弟妇秋容揽镜图遗照

新图展处。认玉台倩影,谢家风度。

袖亸鬟低,标格亭亭,独倚回栏凝伫。

秋凉池馆霜花艳,看几簇、冷红初吐。

怕柳丝、碧剪西风,好影又成迟暮。

荀令神伤旧梦,彩云已散矣,空恁凄楚。

想像仙姿,凭仗丹青,仿佛帐中重睹。

郎君纵应芙蓉兆,剩此恨、娲皇难补。

叹绿窗、镜影回时,不是故人眉妩。

(0)
诗词分类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吕陶 王邦畿 王立道 曹于汴 郑学醇 游朴 黄淮 方一夔 罗亨信 吴当 苏过 黄庚 蓝仁 李龏 周孚 范梈 何巩道 夏孙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