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题郑氏坟亭》
《寄题郑氏坟亭》全文
宋 / 项安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不识亭前路,应知孝子情。

未甘黄壤隔,犹共白云横。

好在当时意,端从苦处生。

愿言珍体发,圣学待深评。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zhèngshìféntíng
sòng / xiàngānshì

shítíngqiányìngzhīxiàoqíng

wèigānhuángrǎngyóugòngbáiyúnhéng

hǎozàidāngshíduāncóngchùshēng

yuànyánzhēnshèngxuéshīshēnpíng

翻译
不懂得路途在亭前,却深知孝子的深情。
不甘心与亲人长眠黄土之下,仍然共享着天空的白云。
美好的情感源于当初,确实是从艰难困苦中生长出来的。
但愿你保重身体,深邃的圣人学问有待于更深入的评价。
注释
不识:不了解。
亭前路:亭子前的道路。
应知:应该了解。
孝子:孝顺的儿子。
情:情感。
未甘:不甘心。
黄壤:黄土,指墓地。
隔:隔绝。
白云横:共享天空的白云。
当时意:当初的情感。
苦处:艰难困苦之处。
生:产生。
珍体:保重身体。
发:发展,成长。
圣学:圣人的学问。
深评:深入评价。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所作的《寄题郑氏坟亭》。诗中表达了对孝子深情的敬仰和对亡者的怀念。首句“不识亭前路”暗示了对逝者已去的哀思,而“应知孝子情”则强调了郑氏家族对先人的孝道。接着,“未甘黄壤隔”表达了对生死隔阂的不甘,以及对孝子精神的执着。“犹共白云横”以自然景象寄托哀思,寓意郑氏之魂与白云同在。

“当时意”指的是郑氏生前的意愿和情感,诗人认为这些美好的品质源于生活的艰辛和苦难。“端从苦处生”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品质的坚韧和深刻。最后两句“愿言珍体发,圣学待深评”,诗人希望后人能珍视郑氏的精神遗产,深入研究和评价他的圣贤之学,表达了对郑氏身后学问的期待和敬重。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寄题坟亭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孝道和美德的崇尚,以及对故人的深深怀念。

作者介绍

项安世
朝代:宋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猜你喜欢

送别陈侍郎应求知泉州

百片牙旗水面长,蔡邕题在刺桐乡。

十年杯酒开云榭,一样官衔过洛阳。

我亦携家缘送客,谁能扫地自焚香。

野桥冲腊寒梅白,莫要登临忆侍郎。

(0)

陈文焕秀才所宅近市凭楼一望西山宛然堕几案中县之豪隽唱酬不下数十百篇野人后来承听许不必次韵故为之赋一首

西山檐外见,何必鹿门行。

近晚市声合,疏帘野意生。

终朝如此好,初月更多情。

却愧才华钝,三年句不成。

(0)

县学东轩

莫道东轩恶,朝来意欲迷。

平田飞白鸟,高木叫黄鹂。

林阙孤峰出,檐低远树齐。

虽然有佳趣,那似海门西。

(0)

次韵奉酬致仕通直吴七丈上元所寄之什

空齐自合冷如灰,何物龙钟似不才。

日日读书无处用,年年作客几时回。

君为诸老先生行,我在当初最后来。

可忍残春对耆旧,不携斗酒去相陪。

(0)

曹廷辅挽词二首·其一

里巷相闻长者声,春风更有女萝情。

殷勤为作愁肠曲,白日西颓月又生。

(0)

重过红泉

忆昔嘈嘈来拜经,秋灯秋雨苦吟声。

如今秋雨秋灯夜,大半当年犹未生。

(0)
诗词分类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诗人
释今无 谢迁 王庭圭 曹义 梁鼎芬 符锡 李孙宸 张镃 陈琏 许及之 陈子升 徐贲 钟芳 张元凯 王彦泓 苏泂 孔平仲 李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