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圣遗灵骨,洪缘福故都。
慈深云不断,法遍雨常俱。
使节开真椁,天香奉供炉。
拳拳依帝力,馀润冀昭苏。
梵圣遗灵骨,洪缘福故都。
慈深云不断,法遍雨常俱。
使节开真椁,天香奉供炉。
拳拳依帝力,馀润冀昭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宋庠的作品,名为《谒龙门无畏师塔祈雨作》。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对佛教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佛法的传播和供养的虔诚态度。
“梵圣遗灵骨”一句直接点明了佛祖的遗骨,即佛陀的舍利,这在佛教中被视为极其神圣。"洪缘福故都"则表达了一种广泛的因缘和福祉,这里可能暗指佛法对众生的普遍救度。
“慈深云不断,法遍雨常俱”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佛教的慈悲和普施,以及佛法如同连绵不绝的云、常伴随着人世间的雨水一般无处不在。
"使节开真椁,天香奉供炉"则描写了对佛陀遗骨进行供养的情景,其中“使节”通常指的是仪式上的节目,“真椁”是指真正的灵柩,这里可能指代佛祖的舍利塔,而“天香”、“供炉”则是在举行某种供养仪式时所用。
最后两句“拳拳依帝力,馀润冀昭苏”表达了一种对佛法力量的依赖和对其恩泽所渴望。"拳拳"形容心怀敬仰之情,而"依帝力"则是希望得到如神明般的力量庇护;"馀润"、“冀昭苏"则表现了诗人对于佛法所带来的滋润和清凉,以及对其普遍恩泽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仪式和供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以及对佛陀遗骨供养活动的深刻理解和参与。
阆风元不隔扃扉,桑柘筠匼匝围。
溪贯一原藏曲折,山罗万象欲腾飞。
仙坛起雾成丹灶,玉女披霞作彩衣。
寂寂幔亭天籁息,笙箫疑向夜深归。
东风吹物,渐入韶华媚。
和气散千门,更灵鹊、前村报喜。
月宫仙子,昨夜下瑶台,人传道,诞兰房,喜把金盆洗。
中郎传业,此事今如意。
遥想画堂中,有葱葱、云烟滃瑞。
休言前日,玉燕不来投,看释氏,到明年,又送麒麟至。
驼褐倚禅榻,丝鬓飏茶烟。
谁知老子方寸,历历著千年。
试问汗青馀几,一笑腰黄萦梦,我自乐天全。
出处两无累,赢取日高眠。
八千里,西望眼,断霞边。
弁苍苕碧,随分风月不论钱。
执手还成轻别,何日归来投社,玉海得同编。
经世付时杰,觅个钓鱼船。
晓凉散策,恨西风不贷,一池残绿。
谁与冰轮撝玉斧,恰好今宵圆足。
树杪翻光,莎庭转影,零乱昆台玉。
荡胸清露,闲须浇下醽醁。
休问湖海飘零,老人心事,似倚岩枯木。
万里亲知应健否,脉脉此情谁属。
世虑难平,天高难问,倚遍阑干曲。
不妨随寓,买园催种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