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走都门终夜雨,明朝泥淖堪惊。
疏疏点点忽鸡鸣。数峰青似染,快活早来晴。
十五年间春梦断,乱山寒食清明。
无人挑菜踏青行。青鸠啼雨外,闲听寺中声。
昔走都门终夜雨,明朝泥淖堪惊。
疏疏点点忽鸡鸣。数峰青似染,快活早来晴。
十五年间春梦断,乱山寒食清明。
无人挑菜踏青行。青鸠啼雨外,闲听寺中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静谧而淡远的生活情境。开篇“昔走都门终夜雨,明朝泥淖堪惊”写出了夜晚行走在湿漉漉的道路上,第二天清晨发现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这种细腻的观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小变化的敏感。
紧接着“疏疏点点忽鸡鸣”描绘了雨后的宁静和鸡鸣声中透露出的一丝生机,显示出诗人对于生活节奏的把握,以及他对周围环境声音的细致捕捉。
“数峰青似染,快活早来晴”则是景象的转换,山峦在清晨露出的那份苍翠,宛如被浸染了一般,这既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也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与宁静。
“十五年间春梦断,乱山寒食清明”中,“十五年间春梦断”可能是对过去某段时光的回忆,那个春天已经远去,而现在诗人面对的是一场冷清的宴席,这不仅描绘了物象,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无人挑菜踏青行。青鸠啼雨外,闲听寺中声”则是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的行动,他独自一人在绿色的道路上走着,无人与他同行,这种孤独感与寺院里的钟声交织在一起,更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意境。
整首诗以其平和的语气、细腻的情感和深远的意象,构建了一个让人沉醉的艺术世界。
九日晴无赖,黄花奈老何。
衰容高会见,令节少年多。
草木岁云晏,江湖寒始波。
端居古人事,萧寂胜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