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丰为慰报灾戚,慰戚何常有必心。
只有自怜人不识,慰心那抵戚心深。
报丰为慰报灾戚,慰戚何常有必心。
只有自怜人不识,慰心那抵戚心深。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率题》。诗中表达了对灾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自我怜悯的情绪。诗人通过对比“慰心”与“戚心”的深度,揭示了在面对灾难时,内心的慰藉与实际的痛苦之间的巨大落差。
首句“报丰为慰报灾戚”,点明了诗的主题,即以丰收之喜来慰藉受灾的人们。然而,紧接着的“慰戚何常有必心”,则提出了疑问:这种慰藉是否真的能持久?是否能触及受灾者内心深处的痛苦?
“只有自怜人不识,慰心那抵戚心深。”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意识到,自己对灾民的同情和慰藉,可能并不被他们真正理解或感受到,因为他们的痛苦之深,远非外人所能完全体会。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灾民处境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情感表达能力的反思。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人在面对他人苦难时的情感体验和沟通障碍,以及自我情感的复杂性。通过对比“慰心”与“戚心”的不同深度,诗人表达了对人性深层次情感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