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金刚语句非真实,万象森罗同一无。
而此空无为佛母,复是真如无上珠。
世人不知求此宝,贫穷匆匆六趣奴。
不事身中法身佛,冗冗向外礼浮图。
乍看而欲似精进,检责身中皆并粗。
用个粗心逞言语,不了真源由是愚。
随情忆想而分别,五阴六贼竞来诛。
不肯寻求无上道,但知虚妄取名誉。
口虽唱善还生恶,空言真实反成虚。
馀今反虚持作实,亦不证实入无馀。
行路难,路难举世皆虚妄。
十缠五阴性无知,愚人于中自生障。
君不见金刚语句非真实,万象森罗同一无。
而此空无为佛母,复是真如无上珠。
世人不知求此宝,贫穷匆匆六趣奴。
不事身中法身佛,冗冗向外礼浮图。
乍看而欲似精进,检责身中皆并粗。
用个粗心逞言语,不了真源由是愚。
随情忆想而分别,五阴六贼竞来诛。
不肯寻求无上道,但知虚妄取名誉。
口虽唱善还生恶,空言真实反成虚。
馀今反虚持作实,亦不证实入无馀。
行路难,路难举世皆虚妄。
十缠五阴性无知,愚人于中自生障。
这首诗《行路难·其十二》以金刚语句开篇,揭示了世间万象与真理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金刚语句非真实,万象森罗同一无”两句,表达了对世间现象的深刻洞察,指出一切外在的物质世界并非永恒的真实,而是统一于一个更深层次的“空无”之中。这种“空无”被诗人视为佛母和真如无上珠,象征着超越表象的真理。
接着,诗人批判了世俗社会中人们对于这种真理的无知,他们忙于六道轮回,追逐外在的宗教形式,却忽视了内在的法身佛。这种追求外在形式而非内在精神的倾向,导致了人们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错误,如“乍看而欲似精进,检责身中皆并粗”,即表面上看似努力,实际上却因过于执着于表面形式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内在修行。
诗人进一步指出,人们的修行往往受到情欲、妄想和贪嗔痴等五阴六贼的困扰,这些负面情绪和欲望阻碍了他们寻求真正的解脱之道。他们不仅未能真正实践善行,反而在言语和行为中滋生恶念,口称真实却最终陷入虚妄。诗人强调了自我探索的重要性,提出“馀今反虚持作实,亦不证实入无馀”,即应该反观内心,将虚幻视为真实,同时也不落入实相的极端,保持一种平衡和智慧的态度。
最后,诗人以“行路难,路难举世皆虚妄”总结,指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世人普遍迷失在虚妄之中,无法认清自己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这首诗通过对世俗生活的讽刺和对真理的追寻,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因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依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疑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