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旁雨漱紫浮泥,高底成山下底溪。
谷转峰回云出岫,沙翻石走草缘堤。
波生蟋蟀漂新宅,水落蚍蜉识旧蹊。
大地山河亦如此,看来只是许高低。
道旁雨漱紫浮泥,高底成山下底溪。
谷转峰回云出岫,沙翻石走草缘堤。
波生蟋蟀漂新宅,水落蚍蜉识旧蹊。
大地山河亦如此,看来只是许高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画卷,通过对雨后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变迁不息的感慨。首句“道旁雨漱紫浮泥”中,“雨漱”指的是雨水洗涤后的清新气息,“紫浮泥”则形象地表达了道路两旁因雨而变得湿润且带有淡紫色的泥土,给人以温润之感。
“高底成山下底溪”一句,展示了地势的起伏和山川的形成,诗人通过对比山与溪的不同高度,描绘出自然界的地貌变化。接下来,“谷转峰回云出岫”、“沙翻石走草缘堤”,则是对自然景观中动态美的一种刻画,表现了山谷、峰峦之间的曲折和云雾的流动,以及河岸沙土、石块与草木间相互作用的情状。
“波生蟋蟀漂新宅”、“水落蚍蜉识旧蹊”,诗人通过对小动物如蟋蟀、蚂蚁生活习性的小细节描写,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的迁徙与适应。这些生动的细节,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也让读者感受到生态系统中的微妙平衡。
最后两句“大地山河亦如此,看来只是许高低”,则是诗人对整个自然界的一个总结与感慨。这里,“大地山河”概括了广阔的地球和蜿蜒的水系,而“亦如此”表明所有这些自然景象都遵循着自然规律,经历着不断的变迁。而“看来只是许高低”,则是对自然界中起伏、变化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于万物平等和自然法则的领悟。
这首诗通过对雨后的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大自然无尽变化的接受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