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院偕僧住,萧清长道心。
花同禅味淡,草绕定坛深。
斋阁听钟饭,閒廊接偈吟。
书声萝屋里,和磬出疏林。
竹院偕僧住,萧清长道心。
花同禅味淡,草绕定坛深。
斋阁听钟饭,閒廊接偈吟。
书声萝屋里,和磬出疏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居住在竹林中的宁静生活,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们的生活场景,从斋堂的钟声到闲廊的偈吟,再到书声从萝屋中传出,以及和磬声从疏林中飘出,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平和与深邃。
“竹院偕僧住,萧清长道心。” 开篇即点明了僧人居住的环境——竹院,以及他们内心的清净与修行的坚定。竹院不仅提供了自然的庇护,也象征着僧侣们追求的精神家园。
“花同禅味淡,草绕定坛深。”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僧侣们生活的环境与心境。花与禅味的淡雅相映成趣,草绕定坛则暗示了修行的深入与持久。这里的“定坛”可能指的是僧侣们冥想或修行的场所,通过“深”字,表达了对修行过程的深刻体验和追求。
“斋阁听钟饭,閒廊接偈吟。” 描述了僧侣们日常生活的两个场景:斋堂的钟声伴随着用餐的仪式感,而闲廊则是他们吟诵佛经、交流思想的空间。这两句通过“听钟饭”和“接偈吟”,展现了僧侣们生活中的仪式感与精神交流。
“书声萝屋里,和磬出疏林。” 最后两句将读者带入了更为隐秘的场景——书声从萝屋里传出,和磬声则从远处的疏林中传来。这里不仅体现了僧侣们学习与修行的氛围,也暗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以及修行者与外界的微妙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侣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的宁静、深邃与和谐之美,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与人文之间和谐关系的赞美。
杜陵际丧乱,每饭不忘君。
许身稷与契,世尤骇其言。
岂知此老胸,固生忧黎元。
稷契佐唐虞,得以康斯民。
君民实一体,君仁莫不仁。
所以企中兴,恋阙心拳拳。
肃代虽孱主,西极犹自存。
陵夷逮懿昭,读史足辛酸。
岂惟冻雀悲,清流亦投渊。
群盗起如毛,什百巢与温。
所过恣屠掠,千里无人烟。
五季递兴仆,十国更剖分。
回思天宝日,何思羲皇前。
九州戴共主,继体岂皆贤。
神器要有属,自然息闇干。
《风》《骚》本忠爱,千载思灵均。
杨墨无君父,率兽终食人。
民彝既泯乱,天道无幸全。
此语非臆造,吾闻自船山。
读书不能救奇穷,旁人劝我学老农。
识字不能免愁苦,旁人劝我学良贾。
秉耒不知耘与耕,据算不知亏与盈,学农学贾皆无成。
如此迂腐君莫笑,富贵从来难逆料。
力田农,虽可为,水旱毕竟随天时。
居奇贾,虽可作,慢藏亦恐遭奇祸。
不如潜心经济与文章,始则困兮终则昌。